柔性玻璃被彎折百萬次而不損壞、輸入文字后大模型即可生成圖像、在手機中裝入“量子SIM卡”即可進行量子密話……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時觀察到,安徽正從強化源頭創新、引進優質項目、培育青年人才等方面,加速布局創新引領、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未來產業體系,越來越多未來產業黑科技正走進現實。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學、先進材料、未來網絡7個重點領域和第三代半導體、先進裝備制造、區塊鏈、元宇宙等N個兼顧發展領域,推動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未來產業成長機制。“爭取到2027年,未來產業相關體制機制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到2030年,形成發展長效機制,產業規模力爭達5000億元。”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韓軍徽分析,安徽未來產業具備四大特征,一是科技含量足,均以最前沿、最具突破性乃至顛覆性的重大科技突破為基礎;二是轉化周期長,從取得重大突破到具備規模效應、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往往需要一定周期;三是研發投入大,需始終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確保科技突破和成果順暢轉移轉化;四是政策需求高,未來產業往往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制定出臺與之相適應的專項政策。

這些黑科技正走進現實

可控核聚變屬于未來能源,被列入未來產業。記者走進位于合肥市廬陽區的聚變堆園區聚變創新展覽館,探訪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的奧秘,了解到這些大國重器與核聚變商業化息息相關。

“太陽之所以發光放熱,源于其內部不斷進行的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商業化能使人類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說,核聚變能源原料豐富,通過核聚變進行商業發電,雖然還有很長路要走,但經過各方接續奮斗,若干年后有望實現核聚變發電和應用。

2023年,安徽出臺《以創新模式加速推進聚變能商業應用戰略行動計劃(2022-2035年)》,確立核聚變開發應用實驗堆、工程堆和商業堆“三步走”發展戰略。

作為工程堆運營單位,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引入多方投資,該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說,“三步走”發展戰略以技術突破為根基、以產業應用為導向,系統推進核聚變能源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截至目前,合肥匯集核聚變能源產業企業近60家,涵蓋超導線材生產、主機設備制造等全產業鏈。嚴建文舉例說,核聚變產業龐大,其中又衍生出超導磁體、射頻、離子源等細分技術,催生出一系列產品。

嚴建文同時擔任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執行院長,近年來,研究院在合肥及周邊孵化核聚變相關企業30余家,部分企業互為上下游。“我們正摸索前人沒做過的產業化,科研人員獎勵政策、企業孵化扶持等都在不斷優化和完善。未來,加上更完備的市場化機制,實現核聚變發電將不是夢。”他說。

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電信量子集團展廳,記者看到該企業推出的量子密話密信平臺,用裝載該平臺的手機進行“密話”,無法被竊聽和破解。這是該企業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的具體應用。

2023年,中電信量子集團在合肥成立。該集團董事長呂品介紹,量子科技主要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作為量子產業“國家隊”,該集團已推出“量子+”科技產品30多項,讓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

合肥高新區集聚了超70家量子產業鏈企業。“量子產業的培育,需要付出長期投入與耐心。”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呂波說,近年來,合肥加快建設量子信息未來產業先導區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量子企業的資金、人才、場景、產業園區等要素全周期服務,拓展“量子+”場景示范應用。

青年人才涌入未來產業

今年5月,90后博士后王晶在智象未來(合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象未來”),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工作。目前,她正帶領研發團隊跟進具身智能相關項目,每天和代碼打交道,訓練模型,提升視頻生成的清晰度和場景應用能力等。

智象未來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介紹,公司落戶安徽以后,已與廣告營銷、影視制作等領域的客戶合作,并對接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安徽優勢產業,持續推進視頻理解技術落地與融合。

2024年,合肥市人工智能產業總營收約千億元,目前集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超千家,包括科大訊飛、智象未來等龍頭企業。

梅濤說,公司初始團隊以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背景人才為主,隨著業務發展,逐步吸納藝術、設計、影視等專業背景人才。未來還將培養既懂人工智能,又具備設計、攝影、美術等能力的“AI+”人才。

在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95后劉前志正專注于手頭的航電布線工作。他入職該公司已經6年,每當看到自己參與制造的飛機起飛,內心都會涌起自豪感。

這家企業是國內無人機領域細分市場主要供應商之一。在該企業脈動式總裝配生產線上,目前有裝配維修技能人才近30人,企業也打通了員工晉升路徑。該企業黨委書記、總經理田滿林說,公司以師帶徒形式鍛煉年輕人,“一線技能人才中本地青年居多,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出臺相應人才政策,返回安徽就業的研發人才越來越多”。

在合肥,低空經濟龍頭企業中科星圖已布局落地星圖測控等9家子公司,建立超1000人的人才團隊。近日,星圖測控聯合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及11家商業航天企業,發起“航天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計劃每年為航天領域重點高校提供若干重點崗位。

“落戶合肥的航天企業越來越多,但企業急需具有航天工程經驗的人才。”星圖測控副總裁梁志鋒說,該計劃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更多應用場景,讓更多想干事的青年“加速進場”。

上下游產業聯系越來越緊密

調研中,記者看到,很多企業的產品正成為未來產業上下游領域不可或缺的“零件”。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經開區的芯聚德科技(安徽)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芯聚德科技”),僅成立兩年就成功量產半導體封裝核心材料IC載板,填補安徽省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在集成電路的微觀世界里,如果把芯片比作‘大腦’,IC載板則是‘骨架’與‘橋梁’,它既要為芯片提供物理支撐,又要完成高密度電氣互聯。”芯聚德科技董事長康亮介紹,芯片制造產業鏈通常分為芯片設計、芯片生產、芯片封裝測試3個環節。其中,IC載板屬于封裝測試環節的核心材料,全球IC載板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

“我們做的就是通過研發和創新,實現高端載板國產替代。”康亮說,芯聚德科技IC載板項目分為3期建設,全部建成后,預計能為300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

廣德這座皖南小城,集中了安徽省三分之二以上的PCB(印制電路板)企業,當地專門打造PCB產業園,引進一批骨干企業,完善集中污水處理廠等功能性配套基礎設施,幫助企業有效降低綜合運營成本。

“這是一塊30微米的柔性玻璃,它非常薄,連續彎折百萬次而不損壞。”在位于安徽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研院集團”),工作人員劉愛麗手持一塊卷起來的超薄柔性玻璃介紹道。

2018年,中研院集團成功量產0.12毫米“世界最薄觸控玻璃”,實現中國玻璃行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2020年,他們在國內率先研發出30微米(0.03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實現了全鏈條國產化。

“讓剛性玻璃變柔性,是場全鏈條革命。”中研院集團負責人介紹,支撐這“薄如紙,韌如鋼”研發成果的團隊,35歲左右青年占比超過80%。

除了上下游產業緊密聯系,政府部門也為未來產業提供支持保障。2024年,《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印發實施,圍繞未來產業技術、平臺、項目等方面出臺支持舉措,涵蓋技術創新策源、企業梯次培育、場景應用拓展、產業先導集聚等具體行動。(中國青年報)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