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六安8月12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安徽省金寨縣,一座以紅色著稱的小城,如今這里正孕育著一項綠色的產業革命:一件舊衣可以在這里完成“化學重生”,轉化為高純度再生聚酯原料,重新走上全球品牌的供應鏈。

走進位于金寨現代產業園的安徽新登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新登利),全自動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一旁的原料破碎機正將廢舊衣物等邊角料進行破碎,隨后輸送至已升溫至270攝氏度的團料機,融化成黑白顆粒物,成為可再生成衣的原料。

廢舊紡織品不再是“破布頭”,而是通過優勢核心技術重獲新生。

工人們在對廢舊衣物進行初步處理(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T2T黑科技“點廢成衣”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國內廢舊紡織品存量巨大,但再生利用率嚴重不足,廢舊紡織品的潛在應用空間有待發掘。

“我們公司成立于2023年,在金寨建成全國首套連續化T2T化學法聚酯再生裝置,具備年產3萬噸的穩定產能,填補了我國化纖行業T2T化學法量產化環保再生市場的空白。“據新登利總經理葉孝喆介紹,T2T即TextiletoTextile,紡織品到紡織品,其技術原理是將廢舊聚酯材料分解成化學小分子,然后通過精餾、過濾、提純等步驟,重新聚合成為再生聚酯產品。“產品無需二次加工添加額外化學物質,生產全程沒有多余化學污染,且其性能與原生水平趨于一致,實現了‘從舊衣到新衣’的百分百可再生。”

再生本色(淺色)切片(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近年來,金寨縣堅持以“雙碳”目標為牽引,聚焦環保新質生產力,系統構建現代環保產業體系,高標準打造全省首個縣級環保新質生產力創新示范區。“當前,我縣總投資52億元的‘新登利環保裝備產業園’一期投產,二期正在火熱建設。依托金寨抽水蓄能電站、華電福新風電等重大項目,我縣探索出‘綠電一綠氫一綠氨’全鏈條示范,碳匯交易走在全國前列。”中共金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曹作義介紹。

在全球每年超過9200萬噸紡織廢料的背景下,新的技術路線和新的產業共識正成為實現“雙碳”目標亟需關注的重要問題。

“T2T化學法廢舊紡織品化學分解技術不僅減少了行業對石油等原生資源的需求,同時顯著降低了對原生資源的依賴。”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田明偉說,這一技術路徑是新登利的綠色循環發展的實踐核心。

“項目總規劃產能為10至11萬噸/年,全面投產后,企業每年可回收利用超12萬噸廢舊紡織品,減排溫室氣體超48萬噸,相當于2600萬棵樹的碳匯效果。”葉孝喆向眾人列出了一組可感知的清晰數據:相比原生石油基路線,可降低約60%-85%的碳排放及能源消耗,大幅減少環境污染。

數字加持,筑創新防線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除了前沿技術的突破與企業的“綠色”實踐,更體現在企業面對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態度。

新登利聚合中控室(央廣網發 新登利供圖)

在新登利聚合中控室,一臺監控屏正實時呈現關鍵設備運行狀態,工作人員在電腦前緊盯關鍵設備。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制造業的當下,新登利自投產起,便建成全流程數字化車間,開發的智慧管控系統使人“足不出室”就可對設備進行遠程操控。“這五層樓包括了所有在核心生產環節,我們只需要7-8人,就可以實現400多臺設備的全程監視與操控。”王總工介紹道,“這里每包材料攜帶唯一ID碼,出現異常時,10分鐘內可溯源至具體環節。”

在技術壁壘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背景下,新登利通過系統性知識產權布局構筑起堅實的創新防線。當前,該企業已擁有239項獨有專利技術保護。

讓廢舊紡織品直接回歸纖維本質、生產全程沒有多余化學污染、產出的新纖維未來仍能進入再生循環……在當下的紡織行業,“綠色”不再是一個標簽,而是產品走向世界的門檻。科技投資人何澤儀認為,科技與碳中和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全球環保的結構性機會,而“科技+材料+循環經濟”的交叉領域,則是下一輪工業重構中的支點,掌握再生材料技術,可以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編輯:劉暢司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