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界首5月7日消息(記者 張琳琳)地下無礦藏,地上無資源——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是安徽省面積最小的縣城。然而,這座皖北小城卻以國家創新型市建設為抓手,打造縣域特色創新中心,硬生生在傳統農業底色上繪出科創藍圖,躍升為皖北創新“領頭羊”——
連續上榜“中國創新百強縣”、連續五年躋身全省制造業發展綜合十強縣(市)、連續五年進入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十強行列。2024年,界首市科技創新指數位居安徽全省縣域第3位。
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到新質生產力,從“招工難”到“人才回流潮”,界首市用一場場“創新突圍戰”,詮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美麗的界首(央廣網發 界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場自救:
舊產業轉型,向科技要生產力
春末夏初,在界首市高新區的恒益智能科技生產車間,電子紗生產線高速運轉,擋車工張自杰騎著電動車穿梭其間,一人便能管理整個車間。
“以前需要8個人兩班倒,現在人力成本節省90%,效率卻提升70%。”恒益智能科技副總經理宋明起感慨。這家曾因招工難被迫擱置百條生產線的傳統紡織企業,2020年與東華大學胡繼勇教授團隊合作,將人才和資金集中到智能導電紗線的研發攻關方面,并根據產品需求對車間投入智能“5G+”系統改造,不僅拿下國內電子紗市場近六成份額,更將年銷售額增速鎖定在15%。
恒益智能科技的蛻變并非孤例。
田營科技園,再生鉛鋰為主導產業(央廣網發 界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循環經濟產業,是界首市的重要產業。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批界首人開始從事塑料、廢舊金屬等回收加工,循環經濟產業就此萌芽。經過50年左右的發展,如何讓循環經濟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界首市“向科技要生產力”。
華鉑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一大潮下的典型。
華鉑科技從事廢舊金屬回收多年,如何讓循環資源發揮更大價值?該企業選擇走出一條資源再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華鉑科技與合肥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安徽省冶金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全國知名科研單位建立了再生鉛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成省工程實驗室、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其“廢舊鉛蓄電池全組分清潔高效利用成套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示范”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將廢舊電池通過拆解、分揀、冶煉、電解等工序,生成嶄新的電池原材料。
通過打造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平臺,華鉑科技的年產值已過百億元,廢舊鉛蓄電池年處理能力達120萬噸,再利用率高達99%。華鉑科技先后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安徽省創新型企業等榮譽。
從小作坊到安徽百強民營企業的華麗轉身,發揮出強大的磁吸效應。界首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曹偉介紹,目前,界首市再生資源產業鏈已形成以10多家大型企業為支撐的資源再生產業集群。
“目前我們有10萬余人常年從事廢舊物資收購和運輸,每年回收利用廢舊蓄電池、廢鋁材、廢塑料達400多萬噸!辈軅ケ硎尽T谶@一基礎上,界首市每年可生產動力電池1億只以上,占全國市場的20%左右,全國每5只動力電池就有1只“界首造”。
無論是恒益智能還是華鉑科技,企業的成功“自救”都離不開界首市推動企業“跳級生長”的體系。
界首市科技局副局長周宇振介紹,界首市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通過政策資金激勵、產學研對接,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目前,界首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9家,高新技術企業175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5家,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創新生態。
一場回流:
鄉情與政策雙引擎人才“洄游”創業熱土
是什么吸引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劉磊回到界首市?
“鄉土情懷固然有,但更多的是,這里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廣闊前景和無限空間!
出生在阜南縣會龍鎮,在清華大學就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繼而深造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攻讀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博士。深耕材料十余年的劉磊,回鄉創業并非偶然。
“其實在碩博期間,我還在徐州重工、華神集團工作過8年。每年回到家鄉,都能讓我感覺到這里對在外游子的掛念!眲⒗谡f,阜陽市連續開展多年的“接您回家”活動最讓他動容。
每年,界首市都會邀請在外創業就業人員回家參觀考察,并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園區場地、資金籌措、用工服務等雙創環境。2016年,劉磊決定放棄百萬年薪,回鄉創業。
當年,他在界首市成立了安徽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加入家鄉的循環經濟產業。為順應產業升級,他又陸續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成立了安徽億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鑫紀源科技有限公司,涉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向戰新產業全面進擊。
億普拉斯生產車間(央廣網發 界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劉磊透露,安徽鑫紀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年處理40萬噸含鋰物料資源循環利用的項目已經投產順利入規。該項目達產后年均可實現產值80億元以上,年利稅10億元以上,還解決了當地群眾“家門口”就業1000人以上。
劉磊的返鄉創業故事,是界首市“人才逆流”的縮影,也是一場政府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界首市以“真金白銀+真情實意”構筑人才磁場,出臺了《界首市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辦法》等政策,讓人才安心逐夢。
市財政每年對人才的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設立不低于3億元的產業發展引導、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建設700余套人才公寓;推行“星期六工程師”“候鳥工程師”等柔性機制,累計引進來自清華大學、四川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的14家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培育國家級重點人才計劃2人、省級重點人才計劃9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家,累計進站博士25人,站外合作博士達70余人。
為幫助企業高效轉化科技成果,界首市先后舉辦了院士專家界首行、安徽“雙創匯”·走進界首等一系列活動,打通政校企合作的通道。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人才“洄游”、政府搭臺,四輛馬車齊驅,也吸引了外地高層次人才來到界首市,成為“產業合伙人”。
三寶棉紡是界首市一家傳統家紡企業,通過政府舉辦的院士專家界首行活動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團隊結緣。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俞建勇院士團隊將先進的材料技術帶到界首市。三寶棉紡從傳統棉紡行業向功能性紡織新材料行業轉型,合作研發生產的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填補了國內空白。
截至目前,界首市本土企業先后與四川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院所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累計獲省科學技術獎23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
一場升級:
離岸中心架橋,科創資源“無問西東”
“以前我們帶著創新技術找企業,現在企業主動來要創新資源!苯缡资懈咝聟^副主任曹偉的感嘆,折射出界首市創新能級的躍遷。
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界首市“千方百計”鏈接人才與創新資源,建設“科創飛地”就是舉措之一。
“科創飛地”就是在科技資源豐富的地區設立研發、孵化平臺或園區,利用當地的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進行項目孵化,再將成果轉移到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實現產業化,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
2020年,界首(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啟用,成為皖北對接長三角的“橋頭堡”。該中心與上海楊浦科創中心、東部技術轉移中心等10家機構戰略合作,舉辦產業論壇、人才沙龍等活動36場,促成58批次客商考察,落地項目24個,總投資225.68億元。
這種“研發在外、轉化在內”的飛地模式,破解了縣域高端資源匱乏的瓶頸。在深圳,界首市同樣設立了離岸科創中心。通過離岸中心,界首市企業對接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三寶紡織與東華大學院士團隊共建研發中心,實現從棉紡到功能性新材料的跨越;光武塑料協會和冠泓塑業加入長三角改性塑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融入區域產業鏈。
與此同時,政府還在持續創新運營機制,將租金轉化為第三方考核指標,推動平臺從“空間租賃”向“服務賦能”轉型。如今,界首在滬設立的招才引智服務中心已引進高層次人才13人,其中博士、正高級專家占比超60%,印證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智慧。
界首市企業服務中心護航企業發展(央廣網發 界首市委宣傳部供圖)
界首市的創新實踐不止于產業與人才。其改革刀刃向內——建立“科技委”統籌創新決策,推行創新容錯機制;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實施“秒批秒辦”極簡審批……
搶灘未來,界首市還有更大的展望:以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為抓手,繼續完善“制度—科技—產業—生態”四位一體創新體系;布局量子通信、新能源等前沿賽道,健全“離岸研發—在岸中試—本地轉化”的全鏈條模式。
從“地下無礦”到“創新有方”,界首市以“敢領跑”的魄力、“善借勢”的智慧、“重實干”的韌性,破解了欠發達地區資源約束的困局。
縣域創新不必等待“先天優勢”,通過制度破冰、生態培育、開放協作,即使皖北小城,亦能在科創賽道上“跳起來摘桃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