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7月7日消息(記者徐鵬)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高校掀起了一股“AI熱”,在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的實訓機房內,陳文杰正和同學們調試智能小車的算法系統,備戰七月中旬的第20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

近年來,安徽省全面踐行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戰略規劃,以該校為代表的一批本科高校,全力促進高等教育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校企協同重塑學科版圖

“我主要負責硬件、材料和視覺設計方面的工作。使用攝像頭識別貼在箱子上的圖像,并通過識別算法判斷箱子類別及其推動方向。”陳文杰是軟件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他告訴記者,“整個團隊目前由三人組成,訊飛方面的老師在日常教學和競賽指導中提供了較多支持。”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生正在進行實踐操作(央廣網記者 徐鵬 攝)

陳文杰說,學校有來自訊飛的企業工程師擔任教師,提供課程教學及項目指導,“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我們了解企業需求,明確發展方向。”學校實驗室24小時開放,鼓勵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模式,讓學生畢業時已積累豐富的項目經驗,成為企業眼中的“即戰力”。

校長吳敏介紹,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是由科大訊飛舉辦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育人生態建設,引入訊飛星火大模型,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員覆蓋。為解決產業的人才需求,學校創新推出“小學期”制度,每年增設三周實踐課程,學生四年需完成至少20個實戰項目。

“上午學工業控制理論,下午就在企業工程師指導下實操,這種學習模式讓學生提前掌握了崗位核心技能。”吳敏表示,2024年該校還與匯川技術共建訂單班,采用“理論+實訓+項目實戰”的三階培養體系,將企業真實的生產流程分解為多個教學模塊,學生在60天的集中培養中,需要完成從電路設計到系統調試的全流程項目實戰。

此外,該校還與蕪湖政府、科大訊飛、埃泰克汽車電子等行業龍頭及領軍企業共同建設了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蕪湖紫云英創新創業學院。目前,學校聯合科大訊飛共同規劃“訊飛學院”建設,積極打造校政企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

瞄準產業需求定制人才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快速滲透,企業對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細分化、場景化趨勢。高校不再“閉門造車”,而是主動對接產業,動態調整培養方案,確保畢業生能力與市場需求精準匹配。

“九成的畢業生都選擇了在長三角地區發展,其中超六成的畢業生留在了安徽。就業領域以地區重點支柱產業及新興產業為主,其中從事技術及管理類崗位占比近70%。根據麥克思數據,畢業生畢業三年有超過50%獲得晉升。”學校招生就業處處長劉德勝告訴記者。

學生們自己設計制作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央廣網記者 徐鵬 攝)

學校還創新性的構建起了“三維聯動”崗位開發體系,實施“五個一”訪企工程,即每個專業對接一家企業,每個學科對接一個行業,每60個學生匹配1個實習基地,每年走訪企業超過100家,每年走訪開發崗位超過1000個。

據悉,學校通過精準對接地方政府,政校企合作服務區域發展,精準對接地方產業,專業結構契合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地方企業,搭建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三個精準”,與10多個地市簽訂合作協議,與567家用人單位共建校外實習就業基地,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聯合人才培養近3000人。

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育

當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正深刻重塑著我國高等教育格局。近年來,安徽省全面踐行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戰略規劃,有力促進高等教育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人工智能數學原理與算法》通修課研討會,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安徽工程大學也在該校的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緊密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提升學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肥工業大學發布了首批四門人工智能AI課程,讓全校各類專業學生從大一入校開始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正式發布,標志著安徽教育數字化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這種以“學科引領、產教融合、政府統籌”為特色的省級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模式為安徽首創,成為推動安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先驅力量。

記者了解到,全省共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44所本科高校設置523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業點,每年可培養約3.5萬名相關人才。在此基礎之上,安徽省積極構建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并在全省本科高校推廣。截至今年5月,全省30余所高校選用,選修學生已超20萬人,為全國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安徽方案”。

【記者手記】

人工智能背后的教育溫度

在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的實訓機房,鍵盤聲此起彼伏,學生們聚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調試智能小車算法。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技術的熱忱,更是教育變革的真實脈動。

采訪中,一位企業導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不是在教學生做題,而是在培養解決問題的工程師。"當看到學生團隊參與開發的算法及項目被企業直接采用時,我才明白這種"真題真做"的模式,正是產教融合最生動的詮釋。

更觸動我的,是學生們談論技術時眼里的光。他們不只是在學習人工智能,更在思考如何用它改變現實——從智慧農業到工業檢測,代碼正成為他們連接理想與現實的橋梁。

我深刻認識到,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這些勇于創新的高校、充滿熱情的教育工作者和懷揣夢想的年輕學子,正在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人工智能時代產教融合的實踐樣本。

編輯:劉暢司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