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宣城7月8日消息(記者趙家慧)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而宣紙更被譽為傳統(tǒng)手工紙的典范,居文房四寶之首,自古以來為文人墨客所鐘情。7月8日,央廣網特別策劃的《沿著緯度聽中國》大型地理人文紀錄片第一季第二集《人水相依》在央視十套播出,本集將鏡頭對準安徽省宣州市涇縣,用兩股神奇的水,重新講述宣紙“紙壽千年”的故事。
安徽涇縣的宣紙名揚天下,它源于唐代,成為書畫創(chuàng)作與典籍印刷的首選。一張張“薄如蟬翼潔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宣紙中,蘊含了勞動人民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勞動智慧。
青檀皮與沙田稻草漿構成了宣紙的筋骨,使其綿軟且堅韌;老師傅們指尖生花,通過清洗、蒸煮、晾曬、揀選、捶搗、切割等工序賦予它們靈魂,這種手工制作技藝所體現(xiàn)出的精湛工藝和獨特紙質,可讓宣紙流經歲月百折不損。除此之外,“紙壽千年”還有個重要卻易被忽視的一環(huán):水。
宣紙產于涇縣西南的小嶺地區(qū),這里氣候宜人,雨量充足,境內流動著多條河流。據清代《涇縣志》記載,“游馬山那邊有條河,水質甘甜,做出來的紙是涇縣最好的”,秘密就在烏溪河的水質上。
烏溪河水為弱酸性,適宜制漿與蒸煮(央廣網發(fā) 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人水相依》聚焦的涇縣“紅星牌”宣紙中,蘊含了大自然饋贈的兩股神奇之水。烏溪河水為弱酸性,適宜制漿與蒸煮,而撈紙的水則是山林的“精魂”,由土壤與植物根系慢慢滲出,匯成弱堿性的山泉水。這一酸一堿兩種不同屬性的水在紙槽中交匯,使宣紙具備更好的耐老化性能。加上水的硬度低、水溫偏低微生物較少,更是提高了紙張的潔凈度,共同造就了蜚聲中外的“紅星牌”宣紙,成為宣紙中的極品。
不止于此,烏溪村似乎都是為宣紙而生。作為原料之一的沙田稻草,其生長也離不開本地山與水的加持。地質的變化讓涇縣形成了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礫巖、礫石、砂礫石、細粉砂、中細砂、泥礫、粘土、砂質粘土、淤泥質淤泥等構成——這是沙田稻草生長的土壤基礎。與一般稻草相比,沙田稻草具有草質柔軟、灰分含量低易漂白、得漿率高的優(yōu)點,經自然漂白便可制出優(yōu)質紙漿。
撈紙的水是呈弱堿性的山泉水(央廣網發(fā) 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宣紙傳統(tǒng)工藝分成原料與成紙兩部分。前半部分通過灰腌、堿蒸等工藝,以水為媒,“有形”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變成“無形”的紙漿,植物原本的形態(tài)和纖維結構被打破,黃金配比的長短纖維形成天然的三維網狀結構,水里這團不斷被攪動的“白霧”,就是宣紙“紙壽千年”的核心機密。后半部分的成紙工序讓“無形”的紙漿重新變成“有形”的宣紙,經過獼猴桃藤汁分紙、松針刷整型等18項非遺絕技,共108道工序,成就了宣紙“墨分五色”的極致潤墨表現(xiàn),最終成為書畫揮毫、碑帖摹拓、水印復刻等藝術創(chuàng)作的完美載體。
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該技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宣紙也因此從中國的“深閨”之中走出,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珍品。從一張宣紙,到一個小鎮(zhèn),涇縣在做好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宣紙產業(yè)與互聯(lián)網、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等深度融合,衍生出了更大的“文章”。
7月8日14時14分,《沿著緯度聽中國》大型地理人文紀錄片第一季北緯30度第二集《人水相依》將在央視十套播出,敬請收看。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