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蕪湖8月20日消息(記者趙家慧)醫院里,急診科是危急重癥患者接受救護的第一站,在這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生死時速”的搶救。從業多年,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兼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方寅幾乎時刻都在準備著,去拯救每一個緊急求助的生命。
中間站立者為工作中的方寅(央廣網發 安徽省衛健委供圖)
“一絲希望”也要投入百倍努力
自1993年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后,方寅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斥著“速度、奔跑、激情”。面對急診科里各種復雜病癥的患者,方寅每次都在和死神賽跑——他要和同事們一起迅速做出處理反應,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作為頻繁面對生死的科室,急診外科醫護人員會不會早已經對生死麻木?方寅說,并非如此!爸灰幸唤z絲希望,我們都要付出百倍努力,是不會輕言放棄的,因為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2015年,我們接收到一位急診患者;颊叩男夭勘还さ氐粝聛淼匿摻钋昂筘灤,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當時情況很棘手,很多人已經認為患者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面對這樣的病患,方寅二話沒說,開始制定搶救方案。“肺部雖然被穿破,但幸運的是鋼筋沒有穿過他的心臟。鋼筋肯定是不能拔掉的,這樣患者會失血過多,必須進行開胸腔手術!痹谶@個搶救思路的指引下,開胸手術持續了4個多小時。
對于方寅而言,這樣大的搶救,每次成功的那一刻,自己的心情也是難以描述。“看著家屬的如釋重負,我也感受到了做醫生的最大成就感!2025年,方寅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
全天候待命的“救命使者”
作為一名急診科醫生,意味著時刻處于待命狀態,一天在崗時間十小時以上更是家常便飯的事。逢年過節也都在待命,每次的隨喊隨到、不敢耽誤,都是因為治病救人等不得。
“我老家在黃山歙縣,工作以來,好像年三十就沒回去過。初一不忙的時候,開個車回老家看看,如果接到醫院電話,就會立馬掉頭回來。”方寅回憶說,2015年的大年初一,他打算回老家拜年,可是剛開車上了高速,就接到醫院的電話!耙粓鲕嚨,一個病人失血性休克,肝脾破裂,一點不能耽誤。”接完電話后,方寅立馬帶著全家在最近的出口出高速后,掉頭回醫院。
吃飯被一個電話叫走、剛到家立馬返回醫院……工作以來,方寅的手機好像從未關過機,不在醫院的時候,手機的電量也都是滿的。在方寅看來,每一次手術都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是對生命的最高禮贊。
開創地區微創手術新時代
為了更好與死神“搶人”,從醫30年來,方寅始終致力于提高醫療水平和學術能力。
急診外科是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著力打造的重點學科之一,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急診急救中心。在提升急救水平的同時,方寅和他的急診外科還緊跟醫療理念發展的趨勢,將胸腔鏡微創手術作為發展方向,食管癌、肺癌、縱隔腫瘤切除等手術均已向微創術式過渡。
2005年,他率先在皖南地區點亮了食管癌術后的腸內營養治療的明燈;2009年,他再次以不開胸手術的創新之舉,為那些高齡、無法承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他不斷拓展新技術,開展中央型肺癌支氣管、肺血管雙袖式肺癌根治術,最大限度保留功能良好的肺組織,避免全肺切除,以最佳的手術方式獲取患者術后最佳的生活質量。
方寅總是愿意學習新知識、開展新技術,赴安徽省立醫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胸科醫院胸外科學習胸腔鏡技術及高級研修班,隨后在蕪湖地區首次開展全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OrVil術)、肺癌根治術等微創手術,為江城患者帶來福音。
除了在手術臺上揮灑著汗水,方寅更在科研與教學的領域里播種著智慧。他主持市級科研項目2項《CT動脈造影和DSA在非小細胞肺癌外科診療中的應用研究》《高齡肺癌合并慢阻肺患者圍術期肺康復的獲益性研究》,近5年來學科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SCI文章5篇。2022年,方寅聯合急診內科成功創建“急診醫學科”成為蕪湖市“十四五”重點培育?啤
在方寅看來,他和所有醫生一樣,都只不過是普通人,都是因著“敬佑生命,平等仁愛”的莊嚴誓詞,便踏上了救死扶傷的征途,與病魔斗爭,與死神賽跑,為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而努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