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位于鳳臺縣的安徽坤泰車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內,生產車間燈火通明,生產經理易石洋正與同事逐一檢查著下線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

在其身后,一整條組裝生產線轟鳴運轉,隨著機械臂的精準投放,79秒,一個完整的混合動力變速箱便成功下線。

“今年2月,FL1和FL3兩款新機型完成首臺下線并順利實現量產,昨天我們就接到了海外客戶的一筆大訂單,時間很趕,任務很重,但加班加點也要干!”易石洋拍打著變速箱興奮地說。

放眼全市,在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自蘇州引進的安徽利來汽車技術有限公司4000平方米廠房內鋼鋁正“出鍋”;在淮南高新區新型顯示產業園,自浙江臺州引進的安徽埃夫利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工廠內交聯聚乙烯柔性管道正出爐;在田家庵經濟開發區,自寧波引進的旭火5G光纖通訊設備全鏈條制造生產線“馬力全開”……企業遍地開花,產業串珠成鏈,業態聚沙成塔,淮南奮力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生動圖景蔚為大觀。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我市依托老工業城市底蘊,以“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的沖鋒姿態,全方位加強與滬蘇浙城市深度合作,在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交響中,走出一條獨屬于自己的“轉型突圍”之路。

產業興城,園區共建蘊澎湃發展動能

位于淮南高新區的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往西瞧,智慧谷、新型顯示產業園、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等園區蔚然成林;朝東看,正對安徽理工大學校門,百年文脈風頭正勁。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猶如明珠般鑲嵌其中,熠熠生輝。

自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將上海市閔行區與安徽省淮南市列為結對合作對象以來,項目招引成果豐碩:2022年以來,全市共簽約上海地區項目130個、總投資710億元;開工61個、總投資227億元;竣工投產42個、總投資196.8億元。2024年,全市新投產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超150個,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6%、位居全省第二位……一系列詳實的數據支撐令人振奮。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一是淮南主動靠上去,二是企業愿意走進來,歸根結底是淮南這片熱土擁有孵化企業、鍛造產業、熔鑄生態的“三板斧”。

“第一次申請施工許可證,不熟悉辦理流程,剛開始真是犯了難。”去年4月,安徽中騰智能裝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善到壽縣新橋政務服務中心,咨詢辦理《建筑工程許可證》行政審批事項。在這里,他感受到了便民、高效的審批服務。

服務中心規劃建設窗口工作人員耐心解答、現場指導,對材料進行提前預審,一次性告知需要完善的內容,一個工作日內便辦完了施工許可證,真正實現“最多跑一次”。

近年來,我市持續優化包容普惠創新營商環境,不斷厚植營商環境熱土,引進了一大批示范效果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方面,我市成功引進安徽德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科博達汽車零部件安徽產業基地、安徽中柔汽車零部件、淮南英眾智能電子終端產業園等項目。

新能源產業方面,我市加快打造零碳產業園,推動中環低碳與南京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落地遠景零碳綠色新能源產業園項目。

新材料產業方面,我市推動煤系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成功引進人良生物年產10萬噸聚葡萄糖、上海邦正聚苯乙烯、50GWh鋰電池及材料一體化產業基地等項目。

綠色食品產業方面,我市引進上海意衡食品生產基地、太谷面包食品生產基地、杜阿姨食品等項目。已建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1家,實現滬蘇浙地區銷售額31.3億元。

發展惠民,資源共享繪民生幸福答卷

淮南高新區三和鎮徐洼村,田野之間生機盎然。今年4月,“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號墓位列其中。一時間,楚風浩浩蕩蕩,“武王墩”一醒驚天下,“淮南游”持續成熱潮。

借此契機,我市搶抓機遇,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6月1日,閔行·淮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舉辦;

6月15日,2025上海文化遺產季“楚風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開幕;

8月13日,“楚風滬韻文化尋根”壽縣文旅閔行區推介會在閔行博物館舉行。

與此同時,借助《六姊妹》央視熱播契機,我市舉辦淮南旅游閔行專場推介會,開辟上海知青返淮旅游等精品線路,開通“淮南·春申號”上海—淮南旅游專列,上海市穩居淮南省外游客接待量榜首。

聯袂不斷,交流不止,打造長三角旅游目的地已成為我市融入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旅先行,民生為重。近年來,我市嫁接長三角優質醫療資源,描繪民生幸福答卷。“現在真是方便了,我家老頭一直患有慢性病,以往都要坐高鐵跑到上海,現在家門口就有上海的名醫坐診,省錢又省心。”6月30日上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淮南醫院正式開診,家住田家庵區的王秀蓮拿著病歷本一臉笑意地從診室走出。

現場,寬敞的大廳一早匯聚了大批患者,咨詢、掛號、就診、取藥……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肝膽脾胃科專家成揚一上午接診了十余位患者,“這次滬淮醫療合作讓我們把三甲醫院的診療技術帶到基層,通過‘把脈問診’解決疑難病癥,也希望通過持續幫扶,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中醫人才隊伍。”

一頭連著長三角頂尖的專家診室,一頭牽著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期盼。近年來,我市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開展戰略合作,柔性引進范先群院士等一批上海名醫;推進淮南中醫院掛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淮南醫院并實行同質化管理,復旦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等10家上海醫院專家定期到淮南義診。滬蘇浙專家累計來淮坐診1424人次、接診門診2938人次,合作開展手術580臺次。

今年4月30日,閔淮勞務協作淮南專場招聘會舉行。活動吸引了近百家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重點企業參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眾多前沿領域企業,提供優質就業崗位達3000余個。

“目前,閔淮兩地人社部門堅持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指引,進一步加強兩地在就業創業、人才培養、人才交流等方面交流合作,把更多優秀人才聚起來、用起來,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人才互融,結對幫扶激活治理新思維

“閔行區結合藥械領域前沿科技的發展,從許可、監管、執法等角度,都能做到與時俱進,更好地服務創新、服務產品、服務企業。”7月14日,赴閔行區跟班學習的市市場監管局干部王保偉結束學習后回到單位,興奮地向同事們介紹著自己在閔行區的所見所聞所感。單位組織的學習心得匯報會上,赴閔行學習交流的9名干部,不僅帶回了先進地區的先進經驗,更帶來了新方向新風氣新氣象。

選派優秀年輕干部赴閔行區跟班學習,是我市全面融入長三角、促進觀念更新的具體舉措,目前已選派105名干部到長三角地區跟班學習,2名縣級干部在奉賢區掛職鍛煉。

人才既是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交流的橋梁紐帶。我市搭建人才引進平臺,出臺人才強市20條、《關于貫徹落實〈安徽省長三角地區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方案〉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指導規范與長三角地區城市人才工作合作;在上海設立長三角人才工作站,主動借鑒長三角地區在人才規則、標準、治理等方面改革創新經驗,積極承接高端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外溢。

不僅如此,淮南還與閔行區聯合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積極組織開展黨政代表團互訪,推動兩地工信、科技、投促等24家單位簽訂合作幫扶協議,在園區共建、項目共引、民生共享等方面深化細化合作事項。

于是,我市各縣區積極行動,壽縣與常州市武進區、鳳臺縣與揚州市儀征市、大通區與上海市閔行區新虹街道、田家庵區與常州市天寧區、謝家集區與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八公山區與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潘集區與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一對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探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多元發展路徑。

于是,我市各部門主動對接,市公管局與常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展跨省遠程異地評標;市產發集團與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簽訂合作協議并積極推進淮南上海科創中心項目;市教體局與江蘇溧陽開展名師交流活動……

人才奔涌聚活力,合作深化破藩籬。一個個協議簽訂,融入的程度更深;一項項活動開展,合作的范圍更廣;“朋友圈”越擴越大,向著融入“一體化”道路上奮力奔跑中的淮南,動能澎湃!(淮南日報社記者 尚家起 張昌濤)

編輯:劉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