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1978年的一個冬夜,這里的十八戶農民按下紅手印,簽下生死契約,搞起了大包干,孕育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春天。
“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已經寫入小崗村的歷史記憶和發展基因中。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小崗村莊秀美,產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2024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
五月的皖北平原,綠油油的麥田在陽光下鋪陳開來。這幾天,小崗村的改革大道上車水馬龍,不少是外地牌照車,游客們來這里打卡游覽、體驗田園風光。
傳統鳳陽花鼓表演
鳳陽花鼓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項目。唱腔悠揚、鼓點清脆,在小崗村非遺展示舞臺上,每天都會上演幾場鄉土文藝節目,老藝人的花鼓小鑼《新鳳陽花鼓》贏得游客的連聲叫好。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
游客王先生:“因為小崗村是全國示范村,小孩說我們到那塊去看一看,到這一看小崗村與過去相比,有天地之差、天地之別。”
小崗村被人所熟知的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是十八戶農民簽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帶頭搞“大包干”的崢嶸歲月。“當年農家”景點,因復建了40多年前的場景而得名,是游客必打卡景點之一。
講解員嚴素素:“‘當年農家’景點就是當時小崗村十八位農民曾經按下紅手印的原址,我們在原有老房子的旁邊新建了20多棟的茅草屋,讓過去的小崗和現在的小崗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崗村“當年農家”景點
村民不會想到,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就迎來了豐收。他們更沒有想到,從這里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如星星之火,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石磨盤、土灶臺、院墻旁的豬圈,樸素的院落,“當年農家”景點還原了當年24戶小崗村人生產生活的場景。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磨面、磨豆腐,還能做上一頓農家飯,吃著時令的槐花煎雞蛋,欣賞花鼓小鑼、淮河大鼓、鳳陽鳳畫、剪紙等非遺技藝,體驗久違的鄉土味道。
游客吳先生:“大包干帶頭人按紅手印那段歷史,以前只是在書上、影視劇里看過,到了這里看來之后,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對這段歷史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游客章女士:“這邊老物件、老房子非常地還原,充滿了鄉土味道和田園鄉愁。”
小崗村豆腐磨坊
在“當年農家”,情景劇《1978:十八個紅手印》定期上演。這出情景劇由青年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包干”的故事有新的表達與延續。
情景劇演員耿世本:“讓更多人了解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
讓村莊變景區,把田園變公園,2000年開始,小崗村就致力于通過發展旅游業推動鄉村發展,研學游、親子游、團建游持續火爆。2024年,小崗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游客慕名而來,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的孫女嚴妹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一邊做導游、一邊幫爺爺打理自家的農家樂。
嚴妹:“最開始我們家農家樂是4張桌子,現在擴大到26張,年收入也達到了30來萬(元),小崗村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如今的小崗村擁有17家旅游企業、80家商鋪和農家樂,一半的村民都在從事旅游行業。如果說旅游業是今天小崗人致富的錢袋子,種好地、多產糧則是他們從未舍棄的根本。這些年,小崗村的現代農業發展也駛上快車道,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2024年,小崗村糧食產量達到1.12萬噸。
小崗村航拍圖
程夕兵是小崗村的種糧大戶,這些年,他流轉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手里的高科技裝備也越來越多,又和當地的供電部門合作,建成了滁州市第一座電氣化智能育秧工廠。
程夕兵:“我們現在智能化的育秧工廠里,兩個人半天育五六千盤秧是一點問題沒有的,勞動強度也不大。只要手機設置好,它就自動地運行。”
小崗村電氣化智慧育秧中心
把地種好的小崗人不僅牢牢端穩了自己的飯碗,富余的糧食還直接送到食品深加工產業園,這里出產的綠色無公害大米遠銷“一帶一路”國家。這些年,村里還建起了草莓園、葡萄園,通過電商銷售,為鄉村注入新活力。
小崗村智慧育秧現場
春光好,莫等閑。五月的小崗村,梨花、月季、紫云英在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旁漸次開放,讓人流連忘返。鳳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自豪地說,如今,“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為小崗村又贏得了一張“金名片”,發展旅游、振興鄉村,小崗永遠年輕,永遠向前。
李錦柱:“我們連續8年為村民分紅累計超2000萬元,村域的基礎設施,水、電、路、氣、網、綠化、亮化、美化、硬化全面提升,教育、醫療、文化和百姓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小崗村高標準農田航拍
(總臺記者 王寧 張小楓 安徽臺 孫玲娟 滁州臺 王立江 鳳陽臺 程毅韜)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