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中國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一期)主體結構順利封頂,項目建設正式轉入裝飾裝修及機電安裝階段。

封頂儀式

項目位于深圳市龍華區華油工業區油松路,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主體由地下2層及地上3棟單體組成,涵蓋設備及服務用房、地下車庫、室外供氣站,科研實驗室、儲能間及冷卻塔。作為集“辦公—實驗—中試—孵化轉化—產業園”功能于一體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基地,承載著中國石油新能源戰略轉型和未來新能源市場布局,全力支撐國家“雙碳”戰略目標,以新能源技術創新為引擎、產業集聚為紐帶,為深圳注入綠色發展新動能,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動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綠色建造,環保建筑雙認證。項目建設秉承“綠色低碳、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推進綠色建材、綠色技術應用,建筑外墻采用受天氣影響小、安裝方便的ALC夾芯保溫板和預制混凝土保溫板,結合Low—E中空玻璃外窗,在提升建筑耐久性和舒適性的同時有效減少現場粉塵和建筑垃圾,顯著提升圍護結構隔熱性能,室內選用預制ALC節能隔墻和礦棉吸音吊頂兼具輕質高強、保溫隔音與有害氣體吸附功能,打造恒溫舒適、健康安全的科研環境,通過綠色建材與被動式節能設計協同建筑綜合能耗顯著降低,充分體現可持續建筑的環保價值。

項目團隊集成多項綠色技術構建高效能源體系,通過光儲直柔系統實現光伏發電、儲能與柔性用電智能協同,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結合屋頂風力發電系統,充分利用建筑“回”字型布局捕獲風能,形成風光互補的清潔供電網絡,在地源熱泵系統的支持下利用穩定的地熱能實現供暖制冷的高效轉換。

同時,創新引入PVT光伏光熱一體化系統同步轉化太陽能為電能與熱能,通過智能管理平臺有機整合,形成多能互補、梯級利用的綠色能源網絡,最終實現建筑能耗降低、減少碳排放量的環保目標,滿足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與近零碳建筑認證標準。

技術創新,工藝驅動品質。由于支撐梁標高低于塔樓板面需拆除支撐梁才能進行塔樓結構施工,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團隊通過專家論證與設計復核,優化拆除工藝,調整施工工序,先完成地下二層頂板施工,再分區域快速拆除第一、二道支撐梁并同步實施基坑監測及周邊堆載控制措施,成功實現兩道支撐梁同步拆除,既保障基坑安全又有效推進了施工進度。

經綜合技術分析與現場條件評估后,地下室外墻與基坑側壁間隙施工,摒棄分層壓實回填工藝,采用流態固化土分層回填,通過管道將流態固化土泵送至各作業面,避免因現場肥槽寬度限制降低工作效率,按期完成施工任務。

為突破傳統后澆帶施工對二次結構和裝修進度的制約,項目創新采用結構整體性良好的超長結構無縫施工技術,通過補償收縮混凝土配合比優化,結合膨脹加強帶設置實現結構整體連續澆筑,在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同時消除后澆帶等待期,使二次結構及裝飾裝修工序提前45天插入大幅縮短關鍵節點工期,實現質量與進度的雙重提升。

數智賦能,智慧建造管理。項目運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建立全專業三維模型,實現建筑、結構、機電等各專業可視化協同設計,通過RevitMEP和Navisworks軟件進行管線碰撞檢測,優化排布方案,減少設計變更實現“零碰撞、零拆改、零返工”施工,結合成品支吊架與裝配式機房技術大幅提升安裝效率。

基于BIM模型構建數字孿生系統,與物聯網傳感器數據聯動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控,運用時空編碼技術統一異構BIM數據格式,快速提升數據處理效率,使施工周期縮短40%,材料損耗率從5.2%降至1.8%。

項目同步建立三級節點管控體系,采用“紅黃藍”預警機制動態調配資源,結合AI攝像頭、安全廣播實時監控現場施工情況,嚴格執行“樣板引路+首件驗收”制度與工序“三檢制”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實現零重大安全事故目標。

中鐵建工集團將進一步集中優勢資源,以高標準、嚴要求,全力以赴確保研發中心項目圓滿收官,為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和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撐。(來源:中國中鐵建工集團)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