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悉,6月17日,由我國牽頭發起的首項藻類碳足跡國際標準——《ISO/TC 234/WG 12 ISO WD 20423 Carbon footprint for seafood-Product category rules (CFP-PCR) for macroalgae》(ISO/TC 234/WG 12水產品碳足跡-大型藻類產品種類規則),已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這不僅是我國在藻類領域牽頭制定的首項ISO國際標準,更是我國在碳足跡國際標準領域的新突破。

在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洋與地球學院劉濤教授,環境與生態學院李少斌副教授作為專業委員會專家,深度參與了標準的編制工作,貢獻了關鍵的專業力量。

記者了解到,全球超過97%的藻類產量來自養殖業。藻類雖能通過光合作用固碳、儲碳,形成寶貴的“藍色碳匯”,但其在養殖、加工、運輸、消費等全產業鏈環節也會產生碳排放。精確評估藻類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碳足跡,是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基礎。

該標準的發布,為政府部門、產業從業者提供了統一的“度量衡”。政府可據此制定更精準的碳匯激勵政策和產業引導措施,企業能識別減排關鍵點,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綠色競爭力。同時,它也標志著我國和全球藻類產業在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目前,劉濤教授、李少斌副教授正深度參與海藻領域多項國際標準的發起和制定工作,致力于將我國的科研實力和實踐經驗轉化為更多國際規則,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