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

凌晨時分,當第一縷陽光還未照進閩侯小箬鄉小箬村,學朝禮餅店已升起裊裊青煙。從木炭起火,到面皮反復揉壓的“筋道魔法”,再到烤制時三次精準翻面的“火候哲學”,每一道工序都暗藏著陳學朝這位老匠人三十余年的非遺技藝密碼。日前,記者采訪了他。

走進學朝禮餅店,十余名工匠正分工協作:揉面、包餡、撒芝麻、壓模、烘烤……空氣中彌漫著麥香與炭火香的獨特味道。店鋪主人、市級非遺小箬禮餅制作技藝(閩侯縣)代表性傳承人陳學朝介紹,一塊重約0.5公斤的禮餅需經蒸煮、揉面、包餡等十余道工序,僅餡料便有甜咸兩味:甜餡以肥肉丁、冬瓜糖、花生、黑芝麻為主,咸餡則用蔥花、香料替代糖料,每餅餡料達400克,真材實料可見一斑。

陳學朝告訴記者,作為家族第三代傳人,他的技藝源自祖父與父親。據悉,小箬鄉在繁盛的貨物中轉貿易中催生出獨特的禮餅文化——這種高能量、易保存的傳統糕點,因商旅人員傳播而聲名遠播,成為閩江流域一道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

“面百揉、料干搗,皮餡脹潤且筋道;兩重火、三轉身,火藝火候學問高。”陳學朝念起工藝口訣。他強調,手工炭烤是禮餅靈魂所在——上下雙層炭火慢烤,需在15分鐘內反復翻面三次,方能成就“皮薄如紙、外酥里嫩、甜咸交融”的獨特口感。機器生產雖快,但炭火烤出的香氣是電爐替代不了的,這也是他始終堅持傳統炭烤的原因。

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一年生產并經線上線下銷售出的禮餅達到了約160噸。

如今,25歲的兒子陳建光在陳學朝的指導下,已經作為第四代傳人繼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為適應年輕消費者“嘗鮮”“健康”的飲食需求,父子倆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陳學朝告訴記者,他和兒子經過市場調研后發現,芋泥、紫薯、肉松、榴蓮等食材深受年輕群體喜愛,遂共同研發創新口味。經過反復調試,這些“網紅食材”與傳統禮餅意外契合,新品類上市后廣受好評,銷量很好。

今年5月,陳學朝還與非洲福建商會成功“牽手”,通過協議訂單,900公斤的小箬禮餅將于近期“啟程”,遠渡重洋到達安哥拉當地華人的手中,為他們送去“舌尖上的家鄉記憶”。

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良,同時通過短視頻等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福州的禮餅文化。(記者 陳木易/文 林雙偉/攝)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