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落戶福州,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經舉辦了8屆,“會展+”效應日益顯現,對文旅經濟的賦能愈加深厚。
緣起數字之旅
5月1日9時許,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剛開館,平潭教師林榕帶著7歲的孩子鄭鳴予拖著行李箱,直接從福州火車站趕到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這已經是林榕第三年帶孩子來觀展了,她花了3個多小時才逛完了1號展廳,驚嘆道:“目之所及全是AI!”
鄭鳴予加入了網龍網絡公司展臺的幻騎武夷VR騎馬機沉浸體驗項目長隊。林榕一邊拖著行李箱緊跟孩子,一邊在手機上做旅游攻略。“寶貝,我們花一天時間逛完數字峰會,然后去閩侯、永泰、長樂,先在福州周邊玩夠了再說。”林榕說。
等候了近30人,終于輪到了鄭鳴予。在4分鐘的體驗中,他戴著VR眼鏡,坐在“奔馳”的駿馬模型上,在武夷風光中“策馬山河”。看樂了的林榕找到展臺工作人員打聽如何才能參加網龍網絡公司的研學游。
據現場工作人員徐慧敏介紹,從4月29日開展以來,現場設置的2臺VR騎馬機就一刻沒有停過。“這是網龍第一年以數字文旅作為主題參展。在‘福’文化游越來越出圈的當下,以游戲+旅游的戰略加入推廣福建旅游的陣營,在應勢而動之下也是為企業發展謀勢造勢蓄勢,是多贏之舉。”
遼寧展區聚集了24家當地企業。遼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李臻介紹說,去年主辦方邀請遼寧企業參會,總共給了180人的名額。今年遼寧主動要求參展,24家企業中光遼寧移動和遼寧聯通就來了近200人。
去年參展,李臻到福州三坊七巷買了一款400多元的聚春園佛跳墻,今年“二游”福州的他“門兒清”,準備買連江魚丸。他還自告奮勇組織團隊游福州,不僅是三坊七巷、煙臺山、上下杭等熱門景區,離福州市區2小時車程內都要去逛逛。“福建是適合深度游的一個地方,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相當不錯。平潭藍眼淚、海上大風車、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還有閩南金三角,我準備帶家人都去看看。”
令人關注的是,以數字文旅為主營業務之一的遼寧省和合數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在參展區醒目出現。李臻說:“這既是數字文旅的對話,也是為遼寧文旅引流。”
世界僑聯加拿大常務主席吳碧芳定居多倫多20多年,4月24日就趕到福州。看完展會,她準備花半個月在福建旅游,好好看看家鄉的發展變化。
中國數字貿易協會宣傳大使陳瑞容已是第二屆組織企業參加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今年,她聯動了近70家企業參會。“至少10%的參展商工作人員都有在福建旅游的安排。”陳瑞容說。
“會展+文旅”生態漸成
從第一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落地開始,福州市就不斷探索會展經濟外溢效應。
中青旅聯科(福州)數字會展有限公司是本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主要服務方之一。董事長吳江認為,會展經濟在文旅消費上的溢出效應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人流聚集和人流變現。“據主辦方統計,前7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觀眾累計達170萬人次。國家級的文化IP已經有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力,目前應該主要著眼于人流變現。”
針對參展商、論壇嘉賓等專業觀眾,今年組委會推出6條旅游推介線路,其中就包括“西湖公園→上下杭→煙臺山→中國船政文化城”這一城市文化中軸體驗線。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條線路集中了福州近年來旅游開發建設最豐碩的成果,也是最能體現福州文化底蘊的寶藏線路。
針對普通觀眾,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首次將專業觀眾日放在“五一”假期前的4月28日和4月29日,緊接著安排4月30日至5月4日的普通觀眾日。此外,本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和福州市同期聯辦的第五屆數博會,不僅薈萃了全國最頂尖、最前沿的數字技術成果,而且ToC(面向消費者)屬性逐漸增強。
吳江表示,福州市的文旅企業如古厝集團,已經運營開發了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等一批熱門景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加上近年本地會展行業發展如火如荼,未來期待福州市引入更多相關企業,在上述優秀資源基礎上,做大文旅生態,真正把會展經濟帶動文旅消費的效應做熱。中青旅作為一家旅游央企,在會展文旅模式的探索上,打造過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地烏鎮這樣的王牌,近年也多次考察過福州的三江口、馬尾等旅游資源,結合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等一系列大型會展活動帶來的人流聚集效應,希望能在福州市孵化出會展經濟優質項目。
據攜程旅游節前預測,今年“五一”假期,福州文旅整體消費同比增長44%,消費金額同比增長48%,游客人均消費逾1300元。攜程集團合作拓展部東南大區總經理郝關兵認為,這里既有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潛在貢獻,也得益于福州這幾年的城市旅游開發建設,二者相得益彰。“城市中軸線拉開、船政文化園最憶船政沉浸式演繹等一系列操作,都是走在全國文旅市場前沿的,值得很多城市借鑒學習。”
深圳前海和美未來公司負責人陳維書今年第二次受邀參會,他準備“二游”三坊七巷,并探訪煙臺山。“福州的旅游生態越來越好了,地鐵、公交、公共廁所、人行道遮雨遮陽棚等旅游基建密集設置,峰會期間地鐵、公交出行免費,很多一線城市都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他感嘆。
福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對于福州市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來說是很好的文化IP,既可以打響數字文旅的品牌,也可以通過網絡引流提高人流、資源匯集能力。文旅產業是一項投資大而回報期長的國民工程,應該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更多地著眼于城市發展綜合效益進行長線運作。(記者 陳尹荔 實習生 鄭瑋婕)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