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烈日炎炎,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馬伏村熱度不減。
行走在村里充滿宋韻田園風的熹云灣,古樸的街景與市井煙火交相輝映,古街內文化館、藝術館、華服館、豆坊、云莊書院等業態豐富。由于離建陽城區不遠,來這里露營、燒烤、品咖啡的,既有城里的市民,也有遠道而來的游客。
“模糊的界限”,正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今年省文旅大會期間重點推介項目,建陽區在馬伏村打造的“鄉村會客廳”,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據介紹,“會客廳”的打造,是運用南平市委“五合一”鏈條模式,即常態化黨建體檢、摸清零散閑置低效資源、創建鄉村振興公司、搭建南平淘村數字平臺、要素保障,讓城里的資源注入鄉村,激活鄉村閑置資源,“融”出豐富產業業態,讓城鄉邊界變得模糊。
資源整合,找到路子
“不到一年,村里竟有這么大的變化。”看到村里旺盛的人氣,30多種文旅業態聚集,馬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尚美不禁感慨。
馬伏村緊鄰城區,家門口就是南平市重點打造的“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開發,有優勢卻未發揮。
“這村莊存在病灶,得做次‘體檢’。”據建陽區莒口鎮黨委組織委員張朝相介紹,2023年以來,鎮村干部認真開展南平市委組織的“常態化黨建體檢”,組建“體檢小分隊”,為馬伏村找發展癥結。
緊接著,“小分隊”圍繞南平“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大武夷文化旅游圈”、“麻陽溪千載文脈”、“環帶”建設等重點,從特色農產品到閑置資產、從文旅資源到在外人才,梳理出63項體檢內容,最終整理成一份“體檢報告”。
“以前村里有啥寶貝自己都說不來,現在臺賬一翻,22種特色農產品、9個文旅點、52處閑置資產寫得明明白白。”周尚美說。
看清楚優劣勢,也就找到了路子。去年底,區鎮兩級拿著這份“體檢報告”,搶抓南平創新構建“1+3+3+N”文旅發展體系機遇,啟動了“鄉村會客廳”建設。
區鎮統籌,活了村子
怎么建?還要在城鄉上做融合。
馬伏村文旅項目的打造,由建陽區鄉村振興集團和莒口鎮鄉村振興公司共同承擔。因此,在資源流轉、規劃布局、項目建設、運營管理方面,都是區鎮統一進行。
“我們還依托‘到南平去、助鄉村興’平臺,架起城鄉資源對接橋梁。”張朝相介紹,這樣一來,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平臺源源不斷流入馬伏村。
其中,平臺以招商推介的形式引進了設計、施工、運營等團隊,在“EPC+O”(設計、采購、施工加運營一體化的項目總承包)模式的推動下,項目從規劃到落地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各方資源得到高效整合,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資金來了,“鄉村資源流轉貸”“整村振興貸”等金融產品不斷注入;
技術來了,謝華安院士帶領團隊在“問稻館”里育出的新稻種,讓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產量躍居全省前十;
人才來了,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村里古街改造提出新創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潭工匠等本土人才為村莊帶來了文化底蘊。
最終,人流來了。城里的資源讓村里一下子就活了起來。
業態融合,富了村民
當下,馬伏村正緊鑼密鼓籌備“南平市農村文化藝術周”。馬伏“柿集”,是迎賓“主角”之一。
“柿集”是馬伏村專門為村民打造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共有12個檔口,可根據農產品上市時間,輪番供給村民使用。
羅建明是“柿集”上桑葚酒鋪的老板,他在馬伏村經營桑葚采摘園多年。“有了這個‘柿集’,我的桑葚多了個銷售渠道。今年銷量實現翻番!”
像“柿集”這樣特色鮮明的文旅業態,在馬伏村已有33個。
“馬伏村項目,我們設計的初衷是滿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也兼顧‘新鄉民’休閑需求。”駐村規劃設計師、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專職研究員林華斌說,項目既修繕老屋保留鄉愁,又融入現代功能,能夠滿足當地群眾和游客的多元需求。
融合還在深化。目前,村里還與莒口鎮5個“環帶”沿線村抱團成立了文旅產業跨村聯建黨委,將寒泉精舍、圣跡寺等“打卡點”串成線,并與文化研學、康養度假等業態形成合力,構建一條文旅產業鏈。“鎮里將推動馬伏村及周邊村莊的協同發展,讓‘會客廳’不僅成為展示鄉村風貌的窗口,更成為助力村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平臺。”莒口鎮鎮長范啟昌說。(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林夢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