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下洋鎮素有“閩南煤都”之稱。在當地,曾經因煤炭開采而傷痕累累的天湖山礦區,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生態修復與產業重塑。
8月22日上午,記者進入天湖山礦區時,巧遇一支運輸近50噸新鮮雞蛋的物流車隊。這些雞蛋產自礦區一座剛投產不久的蛋雞養殖基地。沿山路蜿蜒向上,眼前是草木茂盛的山坡和一壟壟長勢良好的經濟作物,群山似一幅綠意蔥蘢的油畫。
轉型修復勢在必行
“現在你們看到的好光景,都是礦區關停、生態修復后的成果。”下洋自然資源所負責人林嶸嶸告訴記者,天湖山礦區曾是我省三大產煤區之一,興旺發展了數十年,上萬名礦工在這里刨出“工業糧食”。
“最鼎盛時有300多個礦硐,拉煤的卡車排著長隊,日夜不休,熱鬧極了。”曾為礦企負責人的姚布毅對天湖山礦區彼時的紅火記憶猶新。
然而,高強度、粗放式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也在逐步積累,植被受損、土地沉陷、地表水流失等問題接踵而來。“天灰蒙蒙的,家家戶戶門窗緊閉,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據當地居民回憶,那時的天湖山黑乎乎的,煤矸石在路邊堆積起來足足有幾層樓高。
粗放開采已經觸及生態承載極限,轉型勢在必行。2019年,永春縣痛定思痛,決定關停天湖山礦區,撫平礦業“傷疤”,恢復綠水青山,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盡管做足了準備,但轉型的阻力還是超出想象。關停舉措讓當地經濟受到沖擊,上萬名礦工失業,有人拍著桌子要補償款,有人捧著磨到包漿的工具掉淚,更多人則憂心忡忡:“今后要怎么辦?”
“煤礦是當時的支柱產業,礦區關了就等于斷了經濟來源,不只是礦工群體,就連他們的家屬、上下游產業鏈的從業者,意見都很大。”永春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康海濱說,各級各部門干部堅持不懈地入戶走訪,一遍遍講道理,努力做通群眾工作。
天湖山礦區的蝶變由此拉開帷幕。永春縣重點開展復墾修復,又于2022年通過全面“體檢”,依托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啟動系統性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劃定生態保育區、農業復墾區、文旅開發區三大功能區,分階段、分任務、分工程量開展整治。
對癥下藥“刮骨療毒”
參與礦山修復的各方發現,根治“生態傷疤”無異于給礦山“刮骨療毒”,比開采煤礦還要復雜。
面對堆積如山的煤矸石,永春縣編制了煤矸石專項利用修復方案,將煤矸石處置權放上公共平臺招標,由競得者完成煤矸石處置和生態恢復治理工作。相關企業還能利用煤矸石生產新型加氣墻體磚,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這個變廢為寶的嘗試,不出意外取得了良好的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已累計處置煤矸石超過110萬立方米,節約治理資金超過1000萬元。”康海濱說。
在廢棄礦山上長草開花也絕非易事。為解決土壤貧瘠、保水能力差,以及普通植物難以存活等問題,當地因地施策,在平緩地帶采用“喬木固土+灌木涵養+草本覆蓋”的模式,優選馬尾松、木荷等耐旱耐瘠樹種種植;在陡坡區域實施階梯式削坡、錨桿噴漿等工程,形成較穩固的坡面后栽植爬山虎、葛藤等攀緣植物,實現“巖壁披綠”。
如今,各色草木鋪滿礦山,邊坡的巨菌草長勢喜人。“生態系統功能逐漸修復后,也將基本消除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林嶸嶸說。
最難的還是讓土地“起死回生”。在全面修復地表植被破壞區域的同時,永春縣還精選坡度適宜、水源便利的區域,實施土壤改良工程,采取客土覆蓋、有機肥施用及微生物修復等技術,提升土壤肥力與保水能力,成功令天湖山礦區成為沃土良田,為后續產業導入奠定基礎。
記者驅車攀山的路上,要不是看到沿路標識牌的提示和保留下來的煤臺,會發現這里與普通山區并無明顯區別,很難想象它數年前還是“黑山頭”。截至目前,天湖山礦區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3479畝,構建起2800畝復合林草系統,區域植被覆蓋率從35%提升至92%。
如何維持修復效果?永春縣結合“林長制”安排護林員每周巡山護綠,還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和人工監測數據,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時監控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及地質災害風險,累計布設監測點45處,實現生態修復數字化、長效化管理。
產業轉型享受紅利
礦區修復不是“一錘子買賣”,最終目的是給當地群眾帶來生態紅利。永春縣近年來頻頻探索礦區轉型出路。
永春縣以土地復墾為突破口,利用礦區平整過程中產生的土地資源,吸引福建省初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省佳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億元建設400萬羽蛋雞養殖基地,打造5G+智慧農業現代產業園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投入850多萬元參與周邊土地生態修復。
“為什么選在這里養雞?”面對記者的好奇,基地負責人梁新峰解釋道:“這里遠離村莊,相對隔絕的環境便于禽類防疫,安全生產更有保障。”未來,這座基地將實現日產蛋200噸,同步發展生物有機肥、種雞培育、特色生態種植、休閑農業等項目,解決200多名當地群眾就業,產業鏈上下游還可帶動上千人創業就業。
永春縣還通過整合礦區周邊生態資源,集中流轉工礦用地、林地、園地等共計2000多畝,吸引53家林下種植企業投資落戶,打造艾草、竹蓀、金線蓮、靈芝等林下種植基地,推動林下經濟年產值突破7000萬元。
天湖山礦區逐步走出轉型陣痛。“剛開始修復礦區時,老百姓不理解,覺得政府花大價錢投入礦山,還不如把錢分給大家來得實惠。可如今看著礦區變綠、天空變藍、產業見成效,大家喜笑顏開,都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康海濱說。
采訪結束時,記者在回城路上遇到當地群眾。說起現在的日子、環境,他們言語中充滿踏實和滿意。礦區復綠生金路上,當地干部群眾越發意識到,真正的財富來源于這讓山野重生、讓溪流回甘的勇氣與智慧。隨著發展之路從“地下開挖”轉型為“地上開花”“多點開花”,天湖山礦區也實現了從“生態傷疤”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蝶變。(記者 湯海波 實習生 胡燦陽 通訊員 蘇福彬 陳挺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