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全國首個河湖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福建省(泉州)河湖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在永春縣投用。這是我省在探索水生態資源市場化、價值化、數字化運營上的創新成果,打通“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轉化通道。

該平臺具有產品展示、價值評估、撮合競價、線上交易等“一站式”功能。當天,平臺首例交易項目完成簽約。永春金禹水利有限公司以1200萬元競得永春縣桃溪水利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石鼓濕地公園的水利岸線設施15年使用經營權,后續將進行休閑旅游、露營基地、研學科普等生態文旅項目的開發運營。

“石鼓濕地公園占地198畝,地處永春城區中心,人流聚集,水系景觀優越,沿岸有大片的可利用綠地空間,并配套了濱水綠道、休閑廣場等資源設施。我們把這些東西盤活,適度開發,就可以打造一個成熟的濱水休閑打卡地,實現‘資源變現’。”永春金禹水利有限公司負責人蘇令松告訴記者,該項目以水系為脈,串聯周邊生態田園、人文景觀、特色產業等,開發“可游、可玩、可品、可研”的多重體驗空間,實現多業態集聚發展,達到“資源溢價”效果。

永春縣河湖生態資源豐富,去年入選福建省首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今年5月入選全國生態綜合補償重點區域。永春縣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鄭東生介紹,該縣探索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科學核算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為有價資產,再通過市場交易、產業開發、金融支持等方式獲得經濟回報。河湖生態產品“變現”后的相關收益還可反哺河湖的保護與建設,也可用于和美鄉村建設,讓群眾受益。

永春縣制定了《永春縣建立健全流域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2026—2030)》,并與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臺《永春縣特定地域單元水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范》,針對河湖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建立了一套官方評定標準,明確核算內容、指標、方法等。

“技術規范為河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提供了理論標尺,其中具體核算方法為后續開發經營、權益交易、融資貸款、生態補償等提供了參考依據。”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郭姝姝表示,這套技術規范具有較強普適性,可在全國推廣,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記者 湯海波 何金 通訊員 蘇福彬)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