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晨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25年《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9(2025)》(以下簡稱《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2024年以來,依托“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平均每分鐘超過100件案件實現“掌上立”;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民法院還需要關注將算法公開列入司法公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科學評估新技術存在風險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顯示,全國法院暢通線上線下立體化訴訟服務渠道。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浙江、山東、天津等16個地區開展民事、行政二審案件網上立案試點后,截至2024年12月,累計在線二審立案超過37萬件,二審網上立案周期較試點前全國二審立案平均周期縮短七成以上,最快可以實現當天申請、當天立案。

此外,最高法指導13家試點地區高院和轄區中基層法院為當事人提供跨域立案、閱卷、材料收轉、文書領取、調查取證申請、延期開庭申請等服務,切實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2024年1月至12月,全國法院提供跨域訴訟服務7918次,讓企業和群眾不用千里奔波,“家門口”就能辦理各項訴訟業務。

當前,新興技術更緊密地嵌入人民法院信息化進程,并深刻影響法院信息化建設成效。為加快建設適應數字化革命浪潮的法院,《法院信息化藍皮書》建議,既要重視應用系統運維服務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保障,更要加強對各類算法規則的審查、驗證和監督,定期評估算法的公平性、可靠性以及對司法公正和社會治理的深遠影響。應探索研發法院訴訟垂直領域專用模型,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科學評估新技術存在的風險,并在所有新應用的研發過程中確保技術可控。

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上海法院大力推進數字法院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有機融合,通過數字化應用系統建設和場景建設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2023年以來,上海法院以數字法院建設為重要引擎,大力推進數字法院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有機融合,通過研發涉營商環境數字模型,有效賦能涉法治化營商環境領域司法辦案、社會治理、司法便民。聚焦深度應用海量司法數據,結合營商環境重點工作指標,堅持以市場主體感受為導向,研發“網上立案集中管轄提示”“認可與執行申請審查案件立案提示”“民商事裁判生效信息自動推送”等應用場景,為中外當事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聚焦降低市場主體訴訟成本,優化訴訟機制流程,研發“小額訴訟程序‘應用盡用’甄別預警”“審計鑒定評估程序合理性審查與程序甄別”“民商事判決宣判后文書送達時間規范提示預警”等應用場景,最大限度壓縮糾紛化解時間、降低訴訟費用;圍繞持續加快破產審判效率的目標、提升破產審判質量、監督支持破產管理人履職,研發“簡易破產案件審理進度提示預警”“受理破產后發放執行款提示預警”“企業破產后未及時注銷登記提示預警”等貫穿破產審判全周期的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數據價值,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賦能增效。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信息管理處處長陸誠介紹道:“目前,上海法院審理的破產案件已實現破產網上申請立案、在線搖號指定管理人、網絡債權人會議、管理人在線提交履職材料、管理人在線調查、管理人在線填報履職信息等功能,不僅便利了相關主體的工作,還有效提高了破產辦理質效。破產辦理的數字化使得案件辦理全程可見可控,也便于法官把破產案件‘管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法院還開發上線了訴訟、仲裁、調解相銜接的“上海法院國際商事一站式解紛平臺”,25家專業涉外調解組織、仲裁機構、翻譯機構、域外法查明機構等入駐平臺,為中外當事人提供仲裁保全、委托翻譯、涉外公證、外國法查明等“一站式”法律服務,平臺啟動一年來在線訪問量近8萬次。

“針對營商環境建設要求,上海高院在全國率先推出企業送達地址告知承諾制,將企業確認送達地址的關口前移至企業注冊登記之時,推動對企業失信行為實行源頭治理。同時,建立破產案件涉案信息‘一網通查’機制,管理人在上海市層面可以在線查詢涉案人員、工商檔案、社保等10項信息,截至2025年5月底,已提供查詢服務近5000次。”陸誠說。

運用區塊鏈平臺上鏈存證

電子證據舉證難、采信率低是知識產權審判的共性問題。《法院信息化藍皮書》發布了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沈陽法院區塊鏈技術賦能知識產權審判問題調研報告》。

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信息化處工作人員孫廣濤說:“沈陽知識產權法庭引入區塊鏈技術,制定了《司法區塊鏈平臺使用告知書》,向對接企業發放區塊鏈平臺使用手冊,采用‘一對一’專人對接模式,為對接企業建立和使用區塊鏈賬戶提供技術指導。這一舉措,實現了證據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提高電子證據證明效力,為破解知識產權審判難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已為省內數十家知識產權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法律中介服務機構開通了司法區塊鏈平臺賬戶,指導大量企業運用區塊鏈平臺上鏈存證,鎖定定案的‘鐵證’。截至目前,已上鏈存證數據46萬余條。”

最高法牽頭建設了人民法院統一司法區塊鏈平臺,解決跨業務、跨部門、跨層級司法協同服務的關鍵問題,支撐司法數據安全可信、審判執行業務流程優化以及系統跨鏈互認,支持跨業務跨部門多層級協同服務,為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效率以及司法協同服務能力提供保障。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平臺面向司法業務場景,打造了直接服務于群眾、法官以及其他法律執業主體的一整套功能體系。截至2024年底累計上鏈存證數據超58億條,累計核驗數據約5200萬條,其中人民法院累計實現5.45億余條電子送達數據存證上鏈,累計核驗數據約31.41萬余條,有效解決當事人或社會第三方機構對電子送達文書的信任問題,維護電子文書司法權威。經測算,傳統送達平均時長為0.8天,而電子送達平均時長僅為0.5天,法院郵費節約幅度可達93%,大大降低司法成本。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側重于Web3.0技術體系架構等創新技術的探索,加強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應用。

編輯:劉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