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 費權)記者日前從司法部獲悉,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來,截至目前,亂檢查得到有效遏制,各地檢查數量、檢查頻次普遍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國行政檢查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入企入戶檢查減少48.3萬次,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迎檢負擔;同時檢查精準度大幅提升,如北京數量下降72%,但發現問題率提高26%,寧夏數量下降31%,發現問題率提高35%。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司法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將規范涉企行政檢查作為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行政檢查必須把握好“寬與嚴”的政策界限,既不能因檢查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也要保證必要的檢查有效開展,把該查的要查到位,防止出現檢查真空,造成監管漏洞和安全隱患。
“行政檢查作為行政執法主體依法履行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導企業依法開展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發現查處企業違法行為、維護公共安全。”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群眾投訴舉報的或者有關部門轉辦交辦的,屬于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確有必要實施的,該檢查就是要檢查,要務求實效,決不能“走過場”,確保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檢查切實執行到位。
據悉,市場監管部門2025年上半年共查辦食品違法案件18.1萬件,罰沒7.4億元,移送司法機關653件,實施從業限制1372人,高壓震懾態勢得到持續強化。應急管理部門將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涉爆粉塵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較高的企業納入重點檢查企業,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覆蓋”執法檢查。2025年上半年,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在執法檢查中共查處重大事故隱患7700余條,辦理“一案雙罰”案件880余件。
目前,多地強化智慧監管,大力推行“綜合查一次”“掃碼入企”、開展非現場檢查等方式,減少入企現場檢查頻次,提升檢查質效。安徽依托“安徽碼”平臺開發建設“行政檢查碼”,形成“發起任務—亮碼檢查—評價反饋—督 促整改”的閉環機制。甘肅生態環境廳采取“預警站”式管理模式,全面覆蓋202家排污單位、1258個點位,通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對超標排放等問題實現“秒級響應”, 讓環境違法“小動作”無處藏身。
在實行差異化監管方面,應急管理部、交通運輸部、民航局等部門建立分級分類檢查制度,根據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實施差異化監管,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提升檢查精準度。對于經營比較規范、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就不需要頻繁地進行檢查,對于那些管理不規范、風險等級高的企業就要加強管理,檢查頻次就要高一些。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必須恪守的法治原則,各級行政執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行政檢查對引導規范企業合法經營、預防糾正違法行為的重要作用,對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領域,更要做到應查必查、應查盡查,不能機械地受頻次限制,不能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確保檢查到位、有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