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8月8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實習記者向俞宣)8月8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發布會順利舉行。本次發布會由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與廣州市科學技術局聯合主辦,旨在以體育盛會為“超級場景試驗場”,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賽事中首試首用,構建“賽時炫科技、賽后留產業”的閉環生態,助力廣州打造成為全球矚目的“超級城市場景創新標桿”。
作為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國家級綜合體育盛會,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里程碑。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推出一批新的應用場景,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東市場率先應用推廣,加速迭代升級”。在此背景下,廣州以“新創意+小切口+大賽道”為導向,錨定“全球影響力、產業爆發力、城市品牌力”三大目標,全力推動科技與體育、城市、產業的深度融合。
三大賽道,十八張“英雄帖”,邀全球智慧共赴灣區之約
“超級場景”依托大型賽事的高并發、高可靠特性,為AI、VR/AR等技術提供實戰驗證平臺。這不僅提升賽事運營和觀賽體驗,更為城市數字化建設積累經驗。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孟徽(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向俞宣 攝)
發布會上,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孟徽發布了“十五運會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第一期)”,包含專業體驗、全民互動、賽事保障三大類共18項需求,聚焦“高價值、可落地、能轉化”特點,面向全球發出“揭榜”邀請。
專業體驗類場景中,既有服務運動員競技需求的“運動員高精度技術診斷”“高精度光學觀測與技戰術分析系統”“運動員生理狀態無感監測與智能預警系統”,也有關注殘特奧會運動員的“腦控技術賦能重度殘疾人運動員”“外骨骼機器人助行與康復”“視障人士全域智能導航”“聽障人士全場景無障礙交互”等創新應用,體現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全民互動類場景的核心目標是普惠,是讓全運會成為真正屬于人民的節日,包括“城市公共空間智慧健身”“元宇宙全運村與AR數字火炬傳遞”“無人機集群主題光影秀”等。例如,“元宇宙全運村”可讓全球觀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通過虛擬化身沉浸式體驗賽事文化、社交互動、觀看賽事亮點。
賽事保障類場景聚焦賽事高效、安全運行。“人形機器人及多模態感知技術”基于高算力集群支撐的實時AI決策能力,部署具備環境動態適應性的機器人系統,為大型賽事提供綜合技術保障。從場館內的無人清潔、物資配送機器人,到服務觀眾的AI數字人志愿者、智能咖啡機器人,一個立體的、智能的機器人服務網絡正在成型。
記者了解到,廣州將推出系列配套活動,推動賽事科技成果長效轉化:“科技全運路演計劃”將依托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50萬+企業庫,定向邀請企業揭榜路演,推動技術與場景精準對接;“科技全運故事會”通過紀錄片等形式展現科技人文價值;“全運超級場景科技展”全網投放,塑造“有溫度的科技”城市形象。同時,廣州將建立長效技術轉移機制,如組織“科技場景轉化投資對接會”等,吸引資本關注,加速技術市場化。
凝聚共識,共鳴信心:各界精英熱議“廣州機遇”
發布會現場,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分享了對科技賦能全運的見解。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分享并解讀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他表示,全運會科技賦能是對廣州“12218”產業體系的精準檢驗。他提出的“廣州范式”構建了“需求牽引—技術研發—場景驗證—產業轉化”的閉環生態,將賽事的高標準需求轉化為技術突破動力,最終沉淀為城市產業資產。這一模式不僅服務賽事,更將推動大灣區科技產業升級。
代表互動發言(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向俞宣 攝)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博士表示,這份科技賦能全運的場景清單是全球創新資源對接大灣區產業的“戰略接口”。圍繞賽事保障、全民互動等需求,研究院將促進智能傳感、綠色材料等國際技術與本地場景融合,打造跨境協作示范。這種“以賽聚能”的模式,將加速創新要素在大灣區流動。
廣東師大維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專家夏吉喆表示,場景清單是一份“接地氣、能落地、有后勁”的需求藍圖。企業將依托數字孿生時空智能技術,實時監測場館人流與設施狀態,為賽事保障提供決策支持。特別看好“賽后留產業”的閉環設計,賽后可直接應用于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賽場方案”到“城市應用”的價值延伸,形成“一次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循環。
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執行主席兼廣東辦事處主任黃敏認為,清單為港澳青年提供了機器人、元宇宙等技術的實戰舞臺。通過“孵化—加速—落地”全鏈條支持,港澳創新團隊能在全運場景中驗證技術,既服務賽事又獲得成長機遇,真正實現“以賽促創”的良性循環。
廣州通過企業調研、院校走訪、專家評審層層遴選,最終鎖定18項“高價值、可落地、能轉化”場景,覆蓋全民互動、專業體驗、賽事保障三大賽道,為科技與全運會的深度融合搭建了精準對接的橋梁。發布會上,廣州賽區執委會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授牌“全運廣州科技創新傳播機構”,期待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進一步深化場景創新挖掘,在“場景挖掘—技術匹配—長效轉移”閉環生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