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石家莊8月11日消息 7月28日凌晨3時,太行山腳下的河北興隆,暴雨如注。六道河鎮六道溝村村民商振路、賈紀萍老兩口,在熟睡中被暴雨驚醒。“洪水涌入房屋,很快就沒過了床,當時我們都慌了。”正當老兩口手足無措時,一束手電光穿透雨幕——村黨支部書記商桂福帶著駐村干部及時趕到,他們推開窗戶,背起老兩口,艱難跋涉將其轉移到安置點。安頓好老人后,他們又轉頭扎進雨中……
今年7月下旬,暴雨突襲河北阜平、灤平、興隆等地。從逐戶排查隱患點到爭分奪秒轉移群眾,從晝夜搶修基礎設施到精準分發救援物資,危急關頭,河北廣大干部群眾,許多“逆行”身影守護生命。
救援人員轉移受傷群眾(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沖破孤島
他們爭分奪秒轉移群眾
“別怕,有我在!”循著聲音望去,齊腰的洪水中,保定阜平縣方太口村黨支部書記李風國,正深一腳淺一腳地向被困在家的劉寶華老人走去。
7月25日下午,方太口村的上空驟然陰沉,豆大的雨點傾瀉而下。李風國望著暴漲的河水,抓起衣服就沖進暴雨中。“東南角那幾戶必須馬上撤!”他跳上鏟車,直奔全村地勢最低的東南角——那7戶人家里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第一批群眾剛轉移到安全地帶,洪水已經沒過了他的膝蓋。劉寶華老人被困在屋內,鏟車無法靠近。李風國扛起30多公斤重的木梯,借助鏟車艱難爬上濕滑陡峭的屋頂。短短幾米,他硬是在風雨中挪動了六、七分鐘。
當李風國順著梯子下到屋內時,洪水已經沒過了他的胸口。“那會兒別提多害怕了,書記雙手托住我時,我這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了地。”劉寶華老人回憶道。
5個小時,方太口村200名被困群眾安全轉移,無一傷亡。李風國一人轉移了27名群眾,其中有7名65歲以上老人。
同樣的守護在燕趙大地接力上演。
7月23日18時至29日20時,承德市中南部出現極端降水天氣,期間引發的山洪致使多個村莊瞬間與外界失聯,成為漂浮在洪流中的“孤島”。
“大娘,趕緊走吧,實在是不安全!”7月26日臨近傍晚,28歲的灤平縣馬營子滿族鄉干部王振宇,面對不肯轉移的南臺子西溝村村民常秀蘭急得直跺腳,眼淚奪眶而出。一趟不行兩趟,兩趟不行三趟,王振宇和同事記不清往常秀蘭家跑了多少趟。看到這些小伙子動真格了,常秀蘭終于不再觀望,答應轉移到村委會。
王振宇(左)與被轉移至臨時安置點的村民交談(央廣網發 馬心依 攝)
26日傍晚時分,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這時,全村已經有16名村民安全轉移到村委會。第二天得知家里房屋倒塌,不少村民后怕不已,拉著王振宇的手一個勁地表示感謝。
捱到27日天蒙蒙亮,大家走出村委會,只見眼前一片狼藉。路被掀翻,電線桿傾倒,河道水勢洶涌,汽車像紙團一樣被水流卷走。最讓人著急的是,有村民受傷急需救治。
“現在當務之急是和外界取得聯系。”經過一番商議,王振宇決定和同事以及另外兩名村民外出送信。28日清晨,他們沿著水毀道路直奔鄉政府,終于,在經過7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后,于下午1時許抵達了附近的于營子村,把失聯村里的信息及時傳遞了出來。
八方馳援
他們從泥水里蹚出生命之路
7月29日10時許,已經連續工作了20多個小時的商桂福在村頭斷橋處焦急張望。突然,他看到對岸出現了二三十個熟悉的橙色身影——消防救援人員正扛著物資,拉著繩索在湍急的洪水中艱難跋涉。“看到他們,我就知道有救了。”商桂福回憶道。
災害發生后,河北省消防救援總隊從全省緊急抽調精銳力量在灤平、興隆兩縣實施雙線救援。截至8月6日,累計出動救援力量1449人次。
時間撥回到7月28日1時,一聲急促的電話鈴劃破寧靜。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隊接到救援指令,僅僅兩個小時準備,這支肩負使命的隊伍便奔赴灤平縣馬營子鄉。
“第一批突擊隊員一共15人,分兩路進入核心受災區。”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科科長李博告訴記者,由于災情導致沿途道路中斷,救援隊繞行進入,車開了整整5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簡單安頓后,便進山展開救援。
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隊黨委委員、副支隊長侯佳男是最早深入核心災區的救援人員之一。“由于道路被沖毀,我們只能徒步前往事故核心區域,中間要經過三座斷橋,還要跨越激流以及亂石灘等行進比較困難的區域。”行走15公里后,他和隊伍終于抵達核心災區。
救援人員在泥濘中前行(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在泥石流形成的廢墟中,他們不停地搜尋失聯人員,挨家挨戶幫助轉移村民。午后短暫的休息,礦泉水就著干糧便匆匆填飽了肚子。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傍晚,村委會大院的燈亮了起來。“明天一早,必須準備好13副擔架。”灤平縣的幾位工作人員正在討論村民轉移方案的細節。由于還沒有通電,他們打著手電筒,逐個確定轉移方式和協助轉移的人員名單。幾頁白紙上,寫得密密麻麻。
夜漸漸深了,有人在院子里點燃了篝火。侯佳男和隊友圍在篝火旁,邊取暖邊烘烤白天被洪水浸濕的衣服、鞋帽。記者看到,幾個隊友扛不住困意,在院子里打了個地鋪,剛躺下就睡著了。高強度的救援,在他們身上留下了印記,救援人員的腳上都不同程度地磨出了水泡。“這點兒傷對于我們來說不算啥。”侯佳男一邊倒掉鞋里灌滿的泥沙碎石,一邊說道。
救援人員拉繩做橋轉移受災群眾(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此時,在距離灤平一百多公里外的興隆縣,六道河中心衛生院的燈還亮著。28日4時,山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傾瀉而下,打破了山鄉的寂靜。天蒙蒙亮時,衛生院全體職工已全員到崗,應急醫療救援隊迅速組建,向著受災村落出發。
院長剛鳳永一晚上沒合眼。災情發生后,衛生院還兼顧幫扶工作,了解到受災群眾的用藥需求,剛鳳永連夜驅車趕往縣城購藥。“感冒藥、消炎藥、降壓藥……這些都得備足。”他告訴記者。多方奔走協調后,1100份各類藥品和消毒物資終于湊齊,第一時間送到救災指揮部分發。
據了解,災情發生后,興隆縣迅速整合力量,成立搶險救災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設施恢復、搶險救援、安置保障、災后防疫等9個工作組,統籌推進救災工作。
安置重建
他們齊心協力重整家園
8月1日晚,隨著第一批奔赴灤平災區的消防救援隊員撤離,救援工作也暫進尾聲。當日,興隆縣六道河鎮前往朱家溝村的進村道路終于被打通,各安置點也陸續投入使用。
剛轉移來的村民還在適應著安置點的生活節奏,醫療保障已同步到位,讓人倍感安心。在六道河中學安置點,第一個班組的醫療隊員各有分工,3名坐診醫生在診室里隨時待命,12名工作人員拿著宣傳單在各樓層穿梭,48小時輪班堅守為村民提供購藥、診療和心理疏導服務。
安置點醫務室的醫生在為轉移村民測量血壓(央廣網發 蔡洪坡 攝)
8月2日下午,陽光透過云層灑在興隆第二中學安置點的院子里。來自響水湖村的村民王秀梅正帶著三個外孫女在樹蔭下玩耍。兩個稍大點的外孫女摘了朵野花,逗著剛滿一周歲的妹妹。
在宿舍樓的水房里,77歲的張素芝正在洗頭。溫熱的水流沖走了連日來的疲憊,也沖淡了老人心中的陰霾。“活了大半輩子,哪想過會遭這么大的災。”她一邊擦頭發一邊說,“但是村里安排的都挺到位,安置點啥也不缺,熱水隨時都有,飯菜頓頓熱乎,心里也暖乎乎的。”同屋的三位鄉親也跟著點頭,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安置點外,消殺隊員詹學剛的防護服已經濕透,沉重的噴霧器在他背上勒出深深的紅痕。“墻角、門縫都要噴到,不能留死角。”他沙啞著嗓子提醒隊友,手中的噴頭對著被洪水浸泡過的墻面仔細噴灑。脫下防護服時,汗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淌。
不遠處,一臺臺挖掘機的機械臂有節奏地起落,將混雜的石塊、泥漿一點點扒開、推送;壓路機則沿著剛清出的路段緩緩推進,鋼輪碾碎路面殘留的小碎石,把混著泥漿的砂石層一點點壓實……隨著道路不斷恢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搶修全面展開。
“咱自己也得先干起來,不能光等著救援隊!”在南臺子西溝村,張桂芳正和兒子清理院落。村子里上到70歲的老人,下到十幾歲的孩子,都參加到清淤工作中。
興隆縣六道河鎮六道溝村村民正在家中清淤(央廣網發 路欽淋 攝)
洪水退去后的山巒間,野花從泥濘中探出頭來;倒塌的房屋旁,新的地基已經露出雛形;村口空地上晾曬的衣物,在陽光下輕輕擺動……
“人在,希望就在。”張桂芳用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拎起鐵鍬往下一處走去。她的身后,鏟車正推開最后一段淤泥,露出通往山外的路。
監制:張繼航
采制:李瑤 禹云飛
(李遙、張霰、趙嬌瑩對本文亦有貢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