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充分聽取民意 獻計改革發展

河北省政協扎實開展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一頭連著黨政領導機關,一頭連著社會各界群眾,是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的橋梁紐帶,也是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

今年以來,河北省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聚焦“國之大者”、省之要事、民生關切,積極動員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獻計獻策。截至目前,共收到社情民意信息3900余篇,編報760篇,一大批意見建議得到有關部門采納轉化,為助推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政協力量。

算力調度一網統管

激活產業“數字動脈”

8月5日晚,在位于張家口市懷來縣的大數據產業基地,一座座數據中心燈火通明。在服務器的嗡鳴聲中,海量數據正被高效處理。

算力是數字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綜合算力指數(2024年)》顯示,河北省綜合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雖然河北綠電資源稟賦突出、產業鏈條完善,但河北師范大學晏梁學智中心主任程慧和同事楊雅旭在調研中發現,我省算力產業仍面臨智能算力占比不足、跨域協同機制薄弱等問題。

如何將算力轉化為產業效能?程慧和楊雅旭認為,應持續優化算力布局和結構,將閑時算力統一納管,讓算力得到最優配置。同時,鼓勵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產業發展生態,推廣人工智能創新場景應用,以“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為牽引,在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落地一批可推廣的標桿示范場景。

在一系列扎實調研基礎上,程慧、楊雅旭將這些“金點子”集中梳理提交至省政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平臺,并由省政協信息工作部門采編形成《河北政協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

建議得到了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的高度重視。6月28日,我省上線全國首個算力監測調度運營平臺,推動算力資源統一納管、智能調度和市場運營。

“目前,該平臺已向全省算力中心征集2450P算力資源,可同時滿足上百家企業的算力需求。”省數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廣“天使投算力”機制,通過算力投資、入股等方式,吸引初創企業落地河北,讓算力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發動機”。

算力發展離不開高質量數據集的支撐。對此,省委黨校國家治理教研部電子政務研究中心副教授石翠仙建議,加強數據底座標準化建設,推進政企合作與分階段數據開發,助推人工智能發展。

收到交辦信息后,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聯合多部門快速行動,依托保定數據標注基地,已完成智能駕駛、光伏等7個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并在鋼鐵、化工領域推動企業打造312個垂直領域數據集,助力195個大模型開發迭代。

精準把脈民生關切

下沉服務溫暖民心

7月30日,衡水市桃城區夏季“村晚”在北蘇閘村熱鬧開場。評劇、河北梆子、紅歌、舞蹈……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觀眾熱情高漲。村民李愛國高興地說:“在家門口看‘村晚’,感覺特別激動。現在,我們農民的文化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衡水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孫智勇長期關注鄉村文化振興。在深入基層調研后,他呼吁建立健全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長效機制。

“要加強統籌規劃,明確各方職責,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按‘一區一色’‘一村一品’原則匹配專家資源,并建立科學評估反饋機制,根據覆蓋率、使用率、滿意度動態優化服務,確保文化供給真正滿足基層所需。”孫智勇在建議中說。

對此,省文化和旅游廳表示將構建“專業引領+社會參與”多元供給體系,全省980余家專業院團與1900余支文化志愿者隊伍共同發力,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文化惠民服務格局,預計今年組織開展文化進基層惠民演出2萬場以上。此外,還將推行“政府買單+群眾點單”服務,建立“一場一評”機制,即時優化內容,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針對我國兒童和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病率年均增長30萬人的現狀,民建石家莊市委副主委、石家莊市新華區副區長宋磊珍提出《完善脊柱側彎防控工程實施的建議》,呼吁優化篩查流程、加強家校醫協同。

回應民生關切,省衛健委聯合教育、體育等部門構建“省—市—縣”三級防控體系,已在全省設立658家篩查機構、316家防控機構,建立3300余萬人次電子檔案。

“接下來,我們將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推動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宣傳等環節緊密配合,構建家校社醫四位一體管理機制,健全統一協調、信息共享、防控同質的防控體系。”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勞務品牌“闖關升級”

打造就業金名片

8月6日,走進石家莊市沐瑾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一群身著統一制服的“河北福嫂”正在接受專業培訓。從嬰兒護理到老人照料,從家務整理到營養配餐,每一項技能都精益求精。公司副總經理簡瑩告訴記者,這里每年向京津輸送“河北福嫂”300余人。

“近年來,‘河北福嫂’累計帶動13萬名婦女就業。下一步應加強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打響品牌。”民建河北省委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趙陽說。

經過深入調研,趙陽提交了《從“勞務輸出”到“品牌輸出”:推動“河北福嫂”品牌躍升的對策建議》,提出在細分領域打造競爭優勢,開發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序等線上服務平臺,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家政服務查詢、預約、支付、客戶評價等功能,建立完善的服務過程數據采集和市場反饋數據管理機制,跟蹤服務質量、客戶反饋等信息,增強客戶黏性。

讓建議落地有聲,省人社廳會同多部門打出“組合拳”:創建100家京冀家政服務員培訓輸轉基地,推動“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聯動貫通;推行“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做實崗位需求和人員供給兩個清單,拓展京津勞務市場。同時,設計“河北福嫂”工作標牌和圍裙,讓“福嫂到家,幸福萬家”深入人心。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政協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制度機制是促進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

“我們修訂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條例,制定印發了加強和改進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意見、加強政協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同時,通過完善選題研判會商機制,新建區縣政協、高校智庫信息工作聯系點,有效增強了信息報送的針對性、時效性、專業性。”省政協研究室理論處處長胡嘯飛介紹,省政協將進一步提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質效,在密切聯系群眾、服務高質量發展、凝聚各界共識等方面,更好發揮獨特優勢和作用。(河北日報記者 劉冉)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