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湖北摘首金 “光子”化身秦俑擊鼓起舞
光谷東智研發的“光子”人形機器人身披秦俑戰甲與北京舞蹈學院舞者共舞《秦俑魂》。 (受訪者供圖)
8月14日至17日,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光谷東智、朗毅機器人等湖北人形機器人企業,以及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華中科技大學HUSTROBOCON機器人戰隊參賽。其中,北京舞蹈學院與光谷東智聯合代表隊在群體舞蹈比賽中以92.54分奪得首枚金牌。
“光子”排練摔倒后上場奪冠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體育競技賽事。本屆比賽吸引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500余臺智能機器人圍繞26個賽項、538個比賽項目同臺競技。
群體舞蹈比賽中,9臺由光谷東智研發的“光子”人形機器人與1名舞者共舞《秦俑魂》。舞者飾演“將軍俑”,“光子”則身披3D打印秦俑戰甲化身“兵俑”,或敲響絳州大鼓,或跟隨節奏跳舞并變換隊形,展現“將軍擊鼓,率兵奮戰”的氛圍。
“這是團隊在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上的一次突破。”光谷東智副總經理樓凱齊說。排練時,機器人在完成激烈動作時會因重心不穩而摔倒。對此,團隊在硬件和算法層面進行優化,比如加大電源和驅動電機功率,優化上下肢動作協調等,經過不斷調試,最終呈現出平穩的舞臺效果。
此外,松延動力N2“小頑童”機器人搭載朗毅機器人自主研發的靈睛感知導航系統,成為全場唯一一支無需人工遙控、全自主跑步的隊伍。在1500米田徑決賽上,“小頑童”用時9分28秒,獲得小組第一。賽后,朗毅機器人CEO楊鴻城說:“希望在高強度、高壓力的比賽環境中,收集寶貴數據、優化迭代技術,推動行業從傳統預編程向全自主行動加速跨越。”
“天問3號”由武大在校學生研發
8月16日上午,來自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的“天問3號”圓滿完成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00米田徑賽。
首次亮相全國級別的大型賽事,身高約一米六、體重約45公斤的“天問3號”在賽場上實現穩定的擬人態行走。
據了解,“天問3號”是湖北全自研整機參賽隊伍,全鏈路由武漢大學研發,核心零部件90%以上來自湖北,從設計到調試到落地,耗時2個月。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人形機器人100%由武大在校學生研發。
“只有做過機器人的才知道,全部由學生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含金量有多高。”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教授、博導李淼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天問3號”在賽前兩天才正式組裝好,而在這之前,退縮、畏懼心理不斷涌上同學們的心頭。
“運動會還是堅決要參加。站在100米的起跑線,跑一步也贏了。”李淼不斷鼓勵學生,信心和決心決定成敗,“要勇敢,要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我們湖北的學生一定可以做到!”
在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天問3號”最終不負眾望地站上百米賽道,邁著堅實的步伐,順利完成了比賽。
最后一刻被對手反超斬獲亞軍
8月16日,經過四場角逐,由十幾名本科生組成的華中科技大學HUSTROBOCON機器人戰隊一舉斬獲籃球賽亞軍。
“最后時刻,河北工業大學隊投中了壓哨球,非常可惜,之前我們一直是平分。”指導老師趙興煒教授不無遺憾地說。機械學院大四學生楊浩然現場操控一臺機器人與另一臺機器人組成攻防組合,與對手進行二對二籃球比賽。每節比賽4分鐘。另一名學生周儒弘說,團隊使用了先進的傳感器、精確的算法、高性能的芯片等,來實現機器人的精準感知定位、動態避障、運動控制等。
據介紹,此次赴京參賽的華科大代表隊帶著兩臺機器人參賽。隊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花了8個月時間進行設計、研發、測試與迭代。此前,ROBOCON機器人戰隊相繼參加了機器人插秧比賽、射箭比賽。因為成績突出,此次被大賽組委會邀請參加籃球比賽。相比插秧與射箭,籃球比賽除了投籃還講究攻防與配合,難度大得多。
除了指導學生們研發投籃機器人,趙興煒教授是丁漢院士團隊的核心成員,一直在研發生產荊楚系列人形機器人。趙興煒稱,荊楚一號與二號都開始進入量產的階段,尤其是“荊楚二號”,比“荊楚一號”續航能力更長,功能更強大,尤其是手的操作性能更靈巧。并且,團隊已經開始與汽車企業進行合作,將“荊楚二號”投放在生產線上進行功能測試,不久就能上生產線干活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真真 包東喜 田佩雯 實習生 胡文婕 鄭子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