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90%。

這是黃岡“親·聽”青年宣講團內(nèi)流傳的一個公式,其含義是:當“90后”和“00后”宣講員成為主力,“潑天”的流量隨之而來——青年觀眾占比能達到90%。

2024年,黃岡市“親·聽”青年宣講團成立,吸引了在校大學生、基層干部、企業(yè)職工等全市各領(lǐng)域的“90后”“00后”優(yōu)秀青年參與。

目前,全市青年宣講團成員已有500余人,開展專題講座、直播宣講、文藝展演等各種形式的宣講千余場,線下聽眾超10萬人次,線上瀏覽量加點贊量近200萬人次。

家門口的故事自帶感染力

“下棋、遛彎沒地方、老伴跳舞爭地盤,孫子吵著出去玩,可咋辦?我要搬家!”去年,鄰居老夏的一通抱怨,讓英山縣“親·聽”青年理論宣講員林孟雨感同身受。

他們所住的聯(lián)誼小區(qū)位于縣城中心區(qū)域,卻沒有一處可遛彎的地方。望著路邊留存的二三十米寬,卻滿是雜草、垃圾的綠化帶,大家忍不住直搖頭。

沒成想,過了兩個月,林孟雨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的廢棄地搖身一變成了“口袋公園”——

坑洼不平的土路變成了曲折有致的石板路,雜草叢生的荒地變成了生機盎然的草坪,還有花田、滑梯、籃球場……

“這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宣講素材嘛!”她帶上相機,對老夏來了個深度采訪。

鏡頭中的老夏一家,如今愜意又自在——白天帶孫子在公園嬉戲玩耍,自己在涼亭和棋友酣戰(zhàn),老伴在廣場盡情跳舞。“不搬家了,門口這綠口袋才是我的‘金不換’!”他樂呵呵地說。

近年來,英山縣利用城市閑置地、角地、廢棄地等零星空間,相繼打造出19個裝滿居民“大幸福”的“小口袋”。“身邊的人、家門口的變化,充分詮釋政策溫度,真實的故事自帶感染力。”林孟雨說。

活化的紅色故事穿越時空

“如今之中國,可是吾輩當年之所愿?”

“如今的中國繁榮昌盛,遠超當年您之所愿……”去年11月,在陳潭秋故居,一場特殊的思政網(wǎng)課正在上演。

破舊木桌的一邊,是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另一邊,是一張年輕而充滿朝氣的面孔,眼眶濕潤,嗓音發(fā)顫。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青年宣講團成員、“00后”學生覃驛茜與“陳潭秋”正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來之前,覃驛茜和大家認真閱讀了陳潭秋寫下的“托孤家書”。

“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奔馳……所以決心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撫養(yǎng)去了……”一紙家書,短短幾行,寄托了革命先烈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奏響了感人肺腑的生命絕唱。

“循著書信,我們來見您了……”在烈士故居佇立良久,大家深深鞠躬。“我們不會忘記歷史,將以您為榜樣,以青春熱血鑄就強國之夢。”

大別山,一座紅色的山,一座精神的豐碑,紅色故事特別多。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紀念園、七里坪長勝街、乘馬會館……紅色印記就在身邊;董必武、陳潭秋、李先念、紅二十五軍……鮮活的形象穿越時空。

講紅色故事、講理想信念、講民族復興……在黃岡,越來越多的“00后”學生加入到理論宣講中來,越來越多的思政課“行走”了起來。

接地氣的故事“聲”入人心

“節(jié)假日,在你心里意味著什么?外出旅游、刷手機,還是胡吃海喝?”黃岡師范學院“00后”青年宣講員吳怡璇對網(wǎng)友們發(fā)出“靈魂拷問”。

調(diào)侃過后,她對著鏡頭,講起一位學長的故事——

2024年五一假期,該校學生薛煒花36元購買了一趟綠皮火車的無座站票,耗時9個小時回到了十堰市房縣大山里的老家里。

他和父親一起上山搜集枯木朽枝,一口氣砍了1800斤柴。一句“我多干一點,爸媽就會少做一點,這才是五一勞動節(jié)的意義”,讓無數(shù)網(wǎng)友淚目。

感動之余,吳怡璇發(fā)揮播音主持專業(yè)特長,現(xiàn)場來了一段新聞評論。“以他為原型的‘劈柴青年’有感恩回報的自覺、踏實肯干的韌勁、笑容可掬的自信,點贊!”

其作品《薛煒,好樣的!》在網(wǎng)上發(fā)布后,瀏覽量近2萬,引發(fā)討論和學習,還成功入選2024年湖北省高校優(yōu)秀網(wǎng)絡(luò)文化成果集中宣傳展示活動表揚名單。

黃梅戲、三句半、詩朗誦、短視頻、直播等等,都成為年輕人駕輕就熟的宣講形式。截至目前,黃岡在市級新媒體平臺共展播“‘縣’在出發(fā)”和“行走的‘大思政課’”兩個系列共20余期視頻作品。

“好的宣講,像土地上生長起來的一樣,只有從生機勃勃的山谷中刮來的風,才能給人以親近的感受。”黃岡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敬秋表示,將通過青年之聲,把大別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通訊員 郭平光 蔡瀟 曲文研)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yīng)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quán)聲明:本文章版權(quán)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guān)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