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乘“數”而上,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大城奮進·武漢綠色低碳發展觀察②
嵐圖武漢工廠的智慧大屏上,碳足跡數據實時跳動,牽動著該廠材料及輕量化總監陳嘉玥的神經,他說:“有效減少碳排量,不僅關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決定著產業的技術制高點。”
生產每個環節碳排放被實時監控,汽車零部件“打包”生產,數據機房泡“冷水澡”降溫,建筑垃圾變成電能、磚塊……在廠房、園區,武漢一系列低碳創新正在運用,既降低了生產碳排放,又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競速綠色低碳新賽道,武漢企業紛紛向新而行,乘“數”而上,以發展的“含綠量”持續提升產業的“含金量”。
傳統制造“智慧煥新”
近百個汽車零件合為一個
聽不到鋼卷轟鳴,40余臺智能小車高效穿梭,“鋼卷不落地”有序運行。7月16日,隨著首批鋼卷裝車駛出廠區,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硅鋼部新能源無取向硅鋼分廠正式投產運營。
“從工藝裝備到物流系統,再到生產流程設計,全部是武鋼自主研發。”該廠廠長唐爽充滿自信。這座新工廠采用全球首創的10余項核心技術,構建起“5G+智慧管控平臺”,讓整座工廠實現全流程綠色化生產,每年可減少碳排放400萬噸,相當于36萬公頃森林的年吸碳量。
“綠量”就是“發動機”,減碳能力就是競爭力。如今,綠色制造不再被企業視作“選擇”,而是必然挑戰。
8月4日上午,位于武漢經開區云峰工廠的一體化壓鑄廠房項目建設繁忙,這里將建成2條全新壓鑄產線。
“近百個零件合為一個,減少了車身零部件數量,實現輕量化,減少碳排放。”對于在建生產線的亮點,東風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總經理吳曉飛一語道明。
去年,東風汽車引入全球最大智能壓鑄機,首期將建成2條壓鑄產線,預計2026年投產,將生產后底板、電池托盤兩種大型壓鑄件。
盛夏驕陽下,企業廠房頂上,大片光伏板熠熠生輝,如同一片藍色的海洋。這里是年發電量達2000萬千瓦時的嵐圖18.8兆瓦光伏電站。
這些“綠電”占工廠總用電量的34%,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而這,還不是企業“綠色足跡”的全部。
嵐圖汽車生產車間技術人員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嵐圖汽車在涂裝環節采用水性涂料,減少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他們還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
材料新、工藝新、管理新,在武漢,制造業企業正在修煉硬核實力,形成“用綠色造綠色”的低碳生產范式。
新興產業“低碳育苗”
數據機房泡“冷水澡”更省電
8月1日,在位于武漢的國家網安基地智算中心,算力機高效運轉著。“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我們這里的能效水平提升了30%。”一位技術負責人說。
液冷技術的使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關鍵。在中心展廳,記者看到,一臺布滿液體管道的液冷機柜模型不斷輸入液體,為自身降溫,完成冷卻后,再輸出液體。
“這就如同為數據機房泡‘冷水澡’。”技術人員解釋,液體經過供回水管路,將算力設備產生的熱量導出,采用專用冷量交換單元處理,實現冷卻液體的熱量交換、循環使用,保障了智算中心在提高計算密度的同時,算力實現綠色低碳。
這種液冷方案與傳統純風冷式方案相比,每年可節電313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1783噸。
自動機器交錯穿梭,上百只機械手臂晝夜不停……在TCL華星武漢基地,綠色低碳體現在生產的每個細節。
基地一間監控室內,技術人員盯著電腦屏幕,認真觀察每個數字跳動。“這里建立了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每一臺設備、每一段時間的能耗水平、碳排放數據都可實時監控,碳排放管理就在每時每刻。”而在生產環節,通過提高可再生材料比重、利用數智化技術縮短工藝流程等方式,實現生產減碳。
在位于武漢經開區的東風猛士科技園,一座綜合能源站正在園區中心24小時供能。“可根據園區的實際熱負荷,調整供熱供冷的能力,確保能源可持續、高效供應。”工作人員介紹,園區陸續建成屋頂一體化光伏、綜合能源站、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等,已基本實現園區凈零碳生產。
循環經濟“吃干榨凈”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98%
報廢的汽車去哪兒了?在位于蔡甸區的武漢東風鴻泰汽車資源循環利用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85%以上的零部件和材料都能再利用。
8月4日上午,一輛超過15年車齡的東風日產SUV被拖進東風鴻泰報廢車拆解區。隨著2名拆解工手中的工具轟鳴,這輛車的輪胎、車燈、保險杠、發動機等被拆卸下來。
“這輛車車況較好,零部件經檢測后,功能正常。”工作人員王和安說,這些拆解下來的零部件,經過技術手段再制造后,會被刻印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標志”和可追溯條碼,進入售后市場,實現再利用。
研究數據顯示,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節省85%的原材料和60%的能源消耗。
“吃”垃圾,“吐”電能,在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巨型機械爪每天收入3000噸垃圾,經處理變成電能點亮萬家燈火。產業園每年可發電6.77億千瓦時,減少碳排放80.6萬噸。
這里還有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線,將餐廚、廚余垃圾及廢棄食用油分離、發酵,變成沼氣、粗油脂和營養土,資源化率達100%。
碎磚、砂石、瓦礫,看似無用的建筑垃圾,加以處理后變身磚塊等再生建材,反哺城市建設。垃圾在這里被“吃干榨盡”。
算好循環經濟這筆賬,企業獲利,生態受益。
在武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上企業有30余家,主要從事金屬廢料和碎屑加工處理、非金屬廢料和碎屑加工處理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再制造等業務。
變廢為寶,實現“固廢不出廠”,正在成為武漢工業企業的新追求。去年,首批54家企業入選武漢市“無廢工廠”。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超過98%,全國領先。(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金文兵)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