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8月9日消息(記者 鄧子依)盛夏的武漢,一場科技盛宴正澎湃上演。日前,湖北實驗室30項亮點科技成果集中發布,涵蓋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領域;與此同時,實驗室協同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服務地方創新、與金融機構合作等4類共20個項目現場簽約,總金額突破百億元。
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湖北實驗室正成為打通科研成果躍入“生產線”的關鍵引擎。一個個實驗室里的創新火種,正加速跨越產業化鴻溝,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科創成果“亮肌肉”
從技術突破到全球領跑
在半導體刻蝕工藝的核心環節,聚焦環的性能直接關乎芯片制造的精度與效率。長期以來,其壽命短、成本高的痛點困擾著產業發展。
“我們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面向刻蝕機的新一代長壽命碳化硼陶瓷聚焦環。”湖北隆中實驗室副研究員李彬介紹,該成果耐刻蝕性能提升30%,服役壽命超過30天,顯著優于主流碳化硅聚焦環(15~20天),同時保持優異的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項技術不僅大幅延長了關鍵部件壽命,還能降低刻蝕工藝成本約20%,提升芯片制造效率與產能,助力半導體企業降本增效。”目前,該成果已與相關單位開展聯合測試,有望重塑全球半導體核心部件市場格局。
隆中實驗室研發的新一代長壽命碳化硼聚焦環實物圖(央廣網發 隆中實驗室供圖)
同樣在前沿技術領域,珞珈實驗室研發的“東方慧眼”智能遙感衛星系統勾勒出未來圖景。“建成后,地球任意角落的數據更新僅需5~8分鐘,分辨率達分米級。”珞珈實驗室副主任王慶海介紹。這項成果將遙感數據時效提升10倍,憑借“全天候、全天時、全譜段”的國際領先觀測能力,為國家安全與災害預警裝上“天眼”。
洪山實驗室研發的秸稈基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間覆膜應用(央廣網發 洪山實驗室供圖)
轉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洪山實驗室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研發的秸稈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正掀起綠色革命。這項全球首創技術成本較市場同類產品低40%,降解周期精準可控,已在云南完成百畝示范,為根治農田“白色污染”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湖北方案”。
這些僅是湖北實驗室創新矩陣的縮影:光谷實驗室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獲吉尼斯“最長保存時間”認證;江夏實驗室研發的治療A型血友病的雙特異性抗體新藥使患者用藥成本降至原研藥的25%;江城實驗室的集成電路裝備應用驗證成套技術體系已實現30+臺/套關鍵設備填補國內空白……
在66位院士領銜、3547名科研精銳組成的科創團隊攻堅下,一批批瞄準“痛點”的硬核成果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持續涌現,為湖北打造科技強省重要戰略支點筑牢創新基石。
轉化鏈路“破梗阻”
從機制創新到全鏈賦能
硬核成果加速涌現的背后,是湖北省為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構建的系統性支撐體系。
湖北創新打造市場化導向的“一網、兩庫、三服”科技金融工作機制,為實驗室成果轉化按下“加速鍵”。這一機制以“湖北科創企業智慧大腦”大數據平臺作為全省科技創新服務的核心數字化載體,覆蓋實驗室服務全場景;以實驗室科技成果庫和投資項目庫為支撐,激活實驗室創新資源;同時強化股權投資、信貸融資和供需對接服務,促進實驗室早期項目培育與科技成果轉化。
九峰山實驗室(央廣網發 湖北省科技廳供圖)
在該機制助推下,湖北省已征集實驗室亮點成果近1000項,創新動能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勢能。目前,“湖北科創企業智慧大腦”大數據平臺已歸集多部門數據資源,入駐科創企業28.5萬家,上線信貸、擔保、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171項,全面覆蓋從科技研發、產品中試到產業化的全流程融資服務場景。
此外,湖北省還設立了10億元實驗室種子基金,目前已儲備超100項種子項目;信貸融資則精準托底:“科技人才貸” 發放貸款余額120.17億元,支持人才及人才企業5321戶;“知識價值信用貸” 發放504.6億元,服務企業9853家,有效緩解了輕資產企業的融資難題。
“這套組合拳的核心是構建‘股權+債權’全鏈條支持體系,改變了以往主要依賴財政經費的模式,更注重市場牽引和導向。”湖北省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四級調研員趙峰表示,股權投資為早期成果轉化提供關鍵啟動資金,科技信貸持續為實驗室孵化的早期企業注入動力,疊加專業孵化對接服務,共同編織起覆蓋成果轉化全流程的支持網絡。
產業落地“結碩果”
從技術突破到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終究要在產業實踐中綻放。
長江黃金水道上,搭載東湖實驗室研制的新能源船舶綜合電力系統的“東興100”貨船,已累計安全航行6.5萬公里,創下國內新能源貨船商業運營里程紀錄,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10萬升、二氧化碳排放260噸。實驗室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已在散貨船、集裝箱船、滾裝船、豪華游輪等多類民用船舶推廣應用,已交付及在研系統近20船套,市值超1億元,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和商業價值。
搭載新能源船舶綜合電力系統的“東興100”貨船(央廣網發 東湖實驗室供圖)
成果發布當天,簽約現場同樣亮點紛呈:光刻膠用光引發劑制備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東方慧眼”智能運控總部共建項目、“黛妃1號”新品種番茄項目、鈣鈦礦太陽電池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先進封裝智能制造系統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小龍蝦生物質全組分綠色高值化利用項目……多家實驗室與企業結盟,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穩步邁向生產線。
湖北實驗室服務地方創新發展項目簽約現場(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要讓科技成果‘用得上、轉得順、落得實’。”湖北省科技廳廳長馮艷飛表示,湖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目標,構建起由“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4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235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組成的實驗室體系,全省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夯實。
從百億元簽約到萬億級市場布局,實驗室的“強引擎”已然啟動。當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湖北正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