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84.25米大豎井完工 湖北兩大水庫隔空“牽手”提速
10號豎井施工現場 通訊員供圖
國家重大戰略性水利工程—— 引江補漢工程迎來關鍵節點。8月8日上午10時18分,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后坪鎮前坪村的引江補漢工程5標段施工現場,隨著最后一道工序完成,由中鐵隧道局承建的10號豎井正式宣告完工。這座設計深度達484.25米的深大豎井,不僅是全線首個完工的深大豎井,更打通了主隧道施工的“生命通道”,為后續硬巖掘進機安全作業和主隧洞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串聯兩大水庫,構建南北水網動脈
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后續核心水源工程,肩負著“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漢江”的重要使命。工程輸水線路總長約194.7 千米,其中隧洞長度達194.19 千米,幾乎全程以隧洞形式穿越鄂西山區。線路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區、襄陽市保康縣、谷城縣及十堰市丹江口市,建成后將實現長江三峽水庫與漢江丹江口水庫的“隔空牽手”,從根本上提高漢江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
建設方中國南水北調江漢水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主隧洞埋藏深、距離長,工程全線共布設20 條施工支洞及豎井,作為主隧洞施工的“咽喉要道”。10號豎井便是其中的關鍵工程,其凈斷面直徑7.8 米,井深484.25 米,成型后相當于當前173層高的房屋高度。該豎井于2024 年6 月開工建設,建成后主要承擔井底聯通洞及輸水主隧洞鉆爆段施工時的出渣、人員輸送、設備轉運及物料供應任務,是保障主隧洞施工效率的核心設施。
動態管控 + 智能賦能破解施工難題
“豎井施工面臨三重‘攔路虎’:圍巖破碎且巖性復雜、地下水豐富、井壁穩定性差。” 中鐵隧道局項目負責人李連華坦言,復雜地質條件給施工帶來極大挑戰。為攻克難關,施工團隊組建“深大豎井攻堅克難尖刀連”,聚焦關鍵技術攻關和智能裝備應用,通過標準化作業流程優化開挖、出渣、初期支護、襯砌等全工序,推動施工效率持續提升,實現豎井月進尺最高達64米的佳績。
在施工工藝上,10號豎井采用全斷面鉆爆法施工,搭配傘鉆鉆孔爆破、中心回轉抓巖機裝渣、纏繞式絞車提升出渣的標準化作業模式。團隊緊扣“動態設計、精準施工”核心技術路線,打破傳統靜態參數施工模式,創新推行“一環一總結、一環一提升、一環一考核”機制,構建“動態交底、動態作業、動態驗證”全流程閉環管控體系。針對超欠挖現象,項目部多次組織專家論證,通過優化爆破參數確保每次爆破后巖面成型達標,將井壁修整量降到最小,有效減少后續欠挖刷幫與超挖回填工作。
在工藝工法優化上,項目以縮短單循環作業時間為突破口,細化各道工序的工作內容與時間節點。通過“五新四小”創新實踐,鋼筋安裝作業時間由最初的15 小時縮短至6 小時,掘進效率穩步提升。針對豎井穿越基巖全強風化、弱風化帶時圍巖極不穩定,易出現軟巖擠出變形、局部坍塌、片幫等問題,團隊創新引入智能環控和AI 技術打造智防系統,實時監測風險隱患,筑牢安全生產屏障。
此次10 號豎井率先完工,標志著中鐵隧道局在水利工程深大豎井施工領域實現首次突破,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體系,為全線深大豎井施工提供標準化經驗借鑒。“下一步,我們將持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全力推進 653.26 米深的 9 號豎井及剩余工程高質量建設。” 李連華表示,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后,將為漢江流域沿線地區城鄉生活和工業補水提供有力保障,為湖北支點建設和國家水網建設貢獻重要力量。(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黎先才 通訊員 王丹 姚浩峰 實習生 陳雨菲)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