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長江設計集團三峽院(以下簡稱“三峽院”)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團隊正頂著烈日,在梅州的客家圍屋旁、漢中的秦嶺山麓開展廣東梅州長潭水庫擴建、陜西玉帶河水庫等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野外工作,為項目的推進爭分奪秒。

這場與“大地脈搏”的對話,始于2018年行業變革的浪潮中。彼時國家取消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資質審批,全面推行信用監管,剛成立的三峽院地震安評團隊,在黃石港工業園的工地上,頂著鄂東盛夏的酷熱校核數據。資質門檻的消失,意味著更高的技術、業績與信用門檻,而這恰恰與團隊傳承自長江委綜合勘測局的“精技術、重信譽”基因不謀而合。

創業之路舉步維艱。在承接黃石首個政府區域性地震安評項目時,團隊僅有2名轉崗技術骨干和2名應屆畢業生。白天完成野外工作后,夜間駐地總會亮起長明的燈:老員工對照《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國標與宣貫教材逐條講解,年輕人則整理著當天斷裂調查剖面、鉆孔編錄和剪切波數據,鉆研地震危險性分析計算軟件的原理。這種“師徒制”傳承讓團隊在半年內就掌握了活斷層探測、地震活動性分析、地震工程地質條件勘測、地震危險性分析計算等核心技術,也為后來承接水庫大壩、抽水蓄能電站、公路大橋等重大項目埋下伏筆。

行業洗牌,團隊迎來關鍵。近年來,廣東、湖南、貴州等省份的審查標準提升至“毫米級”精度,三峽院地震安評團隊交出一份份亮眼成績單:連續多個項目報告全部通過各省專家組的“顯微鏡式”審查,甚至獲得“現場工作扎實、挑不出毛病”的評價。歷經磨礪,17人的團隊建立起涵蓋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地震工程學等全專業地震安評工程師的技術梯隊,并順利入選湖北省首批評定的信用A級地震安評單位。

從創業初期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業務覆蓋半個中國,三峽院地震安評團隊用行動詮釋:真正的資質,鐫刻在每一份嚴謹報告里,沉淀在每一組經得起復核的數據中。這支“大地解碼者”隊伍,正以新質技術為筆,書寫著對未來的安全承諾,為構建安全韌性社會持續貢獻力量。(供稿:長江設計集團)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