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吃好魚”不再難 我省名特優魚產量首超大宗淡水魚
8月19日,《2025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4年,湖北省淡水產品產量546萬噸,其中,25種名特優水產品產量首次超過7類傳統大宗淡水魚,占比達到51%,標志著我省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青、草、鰱、鳙、鯉、鯽、鳊”7類大宗淡水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也是老百姓的“菜籃子魚”。20世紀80年代,面對國內魚鮮產品供應短缺困境,湖北大力發展淡水養殖。1996年,湖北淡水產品產量首次躍居全國首位,大宗淡水魚養殖占比超過80%。
“上世紀90年代,草魚一斤能賣10元,‘養魚蓋樓房’毫不夸張。”監利市上車灣鎮養殖戶譚清文回憶,隨著產量激增,養魚效益下滑,“2010年后,養殖畝收益從高峰期的5000元降到不足2000元。”
“此前高密度養殖,造成水生態失衡,傳統養殖方式難以為繼。”省農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消費水平提升,人們對名特優魚的需求不斷增大,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從2006年開始,湖北實施“一魚一產業”計劃,重點發展以蝦、鱔、武昌魚等為主的名特優水產,通過調整養殖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加快推進傳統漁業轉型。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后,湖北積極探索漁業轉型新路徑,在全省93個縣市推廣陸基循環水等現代化設施漁業模式,并先后出臺“蝦十條”“鱔七條”,從科技創新、強鏈延鏈、品牌提升等多方面支持特色漁業發展。
截至2024年底,湖北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小龍蝦、黃鱔、黃顙魚等8個品種養殖規模全國第一,設施漁業規模中部第一。
從“吃魚難”到“有魚吃”再到“吃好魚”,漁業消費“三級跳”見證湖北漁業轉型發展歷程。去年,我省在淡水養殖面積同比減少9.2%的同時,漁業產值同比增長4.9%,漁民純收入同比增長5.8%,漁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記者周瑩、實習生劉家儀)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