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得了膀胱癌,患者以為只能‘切膀胱保命’,現在我們有了新選擇——既能保命,又能保膀胱。”近日,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兼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祖雄兵教授介紹,他帶領的省醫與湘雅團隊創建的“膀胱癌保膀胱中國模式”,不僅讓近400多名膀胱癌患者成功留住器官,更以三項突破性臨床研究登上國際權威期刊,被歐美權威指南引用,成為全球膀胱癌治療領域的一股中國力量。
五年磨劍:精準治療的進階之路
2020年,面對國際標準新輔助化療40%的失敗率,祖雄兵帶領團隊開啟治療路徑的革新,建立多隊列研究:新輔助化療、新輔助免疫治療、新輔助化療和免疫聯合治療,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在全國15家中心驗證下,聯合治療腫瘤應答率躍升至60%。
這一年,新的國產靶向藥物維迪西妥單抗(RC48-ADC)問世,這種國產創新藥能精準識別癌細胞表面HER2蛋白,從而達到精準殺死癌細胞的目標。祖雄兵團隊將其與免疫藥物聯用,開始了“膀胱癌保器官保功能”系統治療方案的第四個隊列研究。
“傳統化療就像用炮火飽和式攻擊,難免傷及無辜。而這種新的靶向化療藥物則是精準定位的導彈,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很小。”祖雄兵解釋。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iMeta第4卷第3期封面。這直接超越了國際沿用多年的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提出的“僅3厘米以下、單發且未合并原位癌的膀胱腫瘤”的保膀胱選擇模式,讓適用人群擴大數倍,為更多的患者保住了器官和功能,極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生命守護:科學篩選下的器官保留
在湖南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每位膀胱癌患者都需闖過四道關:泌尿外科、腫瘤科、影像科專家聯合會診的多學科把關;根據基因檢測選擇化療、免疫或靶向方案的個性化治療;4個周期后通過影像+膀胱鏡活檢確認腫瘤消失的精準評估;對影像完全緩解者實施最大程度電切術+1年免疫維持或三維適形放療的綜合治療。
“我們的保膀胱模式惠及更多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團隊骨干郭璽主任醫師強調,不同于國際傳統標準,中國方案讓腫瘤多發、侵犯膀胱全層的患者也獲得保膀胱機會。祖雄兵團隊對400例接受該治療方案的患者隨訪2-5年顯示:無一人因病情進展需切除膀胱,少數復發患者腫瘤也是早期,只需切除腫瘤,即可繼續保膀胱治療。
燎原之勢:破壁前行的中國智慧
“膀胱有無切除,生活質量是天壤之別。”祖雄兵算了一筆民生賬:患者免除了掛尿袋的身心折磨,醫保節省了高昂的手術費用,社會減少了勞動力損失。但新方案的推廣之路總是充滿挑戰。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國內對于國際診療指南的新輔助化療規范執行率不足5%(2019年),很多醫生仍習慣“一切了之”。
為破此困境,給更多膀胱癌患者帶去“保器官保功能”的福音,祖雄兵帶領團隊三管齊下:五年間,他巡講覆蓋全國多地,在有關國際會議展示手術錄像和生存數據,用一個個保膀胱的成功病例為同行普及“保器官保功能”的治療理念和方案;在他牽頭開設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泌尿腫瘤保器官保功能門診”里,他用通俗的語言直接向患者普及“得了癌癥≠切器官”的理念;并用數據向世界證明中國智慧。
今年六月,祖雄兵團隊的最新成果再次震動學界——基于400例患者的長期隨訪數據證實:基于新輔助治療影像完全緩解的保膀胱綜合治療安全有效。他堅定地說:“腫瘤外科的未來一定是保器官、保功能!”(吳心怡)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