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8月8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實習記者 羅煌陽 馬湘涵)具身智能機器人精準遞上飲品,AI雙目相機拍出電影級直播畫面,全自動燈檢機高速守護藥品安全……在長沙,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交織,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共振,一個要素齊全、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系統正加速生長,成為這座城市角逐全球研發高地的核心密碼。

智算新物種:人機協同催生AI產業新范式

湘江實驗室的展廳里,具身智能機器人“湘江智伴”正通過激光雷達感知環境,機械臂平穩托起玻璃杯遞向訪客——這臺能理解人類意圖的機器人,是實驗室24項創新產品的“明星代表”。

湘江實驗室相關團隊訓練具身智能機器人(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成立3年來,這座聚焦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的實驗室,以唯一單位和第一單位已授權160余項,入選湖南省首批科研機構知識產權中心,獲科技成果轉化經費達1.3億元,成為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智能引擎”。

“我們構建了‘總部+高校+企業’的立體化科創體系。”湘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劉國權介紹,通過“一人一策”靶向引才,已匯聚包括兩院院士、外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在內的頂尖團隊,全職引進清華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優秀人才及微軟、華為等企業資深工程師,是2024年度湖南省“4+4科創工程”中唯一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單位。

在技術攻關層面,湘江實驗室聚焦算據、算法、算力、算網核心要素,推出“湘江1號”至“湘江24號”系列創新產品,已落地工業數字孿生、生物智能制造、文化+科技、智慧能源、智慧交通、低空經濟等多個應用場景。

湘江實驗室(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與華為、百度、京東、新華三、宇樹科技、湖南鋼鐵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等58家頭部企業的深度合作,讓實驗室突破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瓶頸。如與新華三聯合研發的“湘江天速”智算加速引擎,讓算力調度更為高效;和百度合作的“湘江慧通”交通建模套件已在長沙麓谷落地應用。湘江實驗室研發與外聯部部長徐雪松表示,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正加速將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技術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長沙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精密新基座:中國醫藥裝備的全球突圍

在寧鄉經開區的楚天科技中央車間內,在全自動燈檢機前,西林瓶如流水般高速通過傳感陣列。搭載自研大數據模型的設備,能精準區分細小異物與氣泡,誤剔率較上代降低5%,成為制藥企業的“質量衛士”。截至2025年6月,這家醫藥裝備龍頭企業已提出國內外專利申請近6400項,填補了國內生物醫藥領域多項空白。

楚天科技航拍圖(央廣網發 楚天科技 供圖)

“醫藥裝備是制藥工業的‘基石’,決定藥品質量與可及性。”楚天科技高級副總裁張韜拿起一只11層結構的生物復合膜介紹,旗下子公司楚天思優特歷時3年攻克這項技術,打破歐美壟斷,比進口5層產品成本降低30%以上,已應用于印度等國家的藥企生產線。目前,楚天科技通過并購德國Romaco集團,構建起覆蓋無菌制劑、固體制劑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2024年本土出口新增訂單突破12億元,國際業務收入占比達35%,本部產品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研發人員調試設備(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作為湖南省“生物醫藥與生命科學產業鏈”鏈主企業,楚天科技帶動15家分子公司形成產業生態:楚天微球的層析填料通過美國FDA認證,楚天新材料實現生物陶瓷泵國產化……這種“以鏈聚勢”的模式,推動長沙成為全球醫藥裝備領域的創新高地。

聲畫新基建:解碼文化出海的科技密鑰

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的展廳里,U盤大小的4K電視寶插入普通電視,瞬間呈現影院級畫質;AI雙目直播相機用手勢即可控制鏡頭推拉,單人就能搭建專業直播間——成立僅一年,實驗室已推出10余款創新產品,在文化科技融合領域跑出“長沙速度”。

“中國V谷”馬欄山(央廣網發 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 供圖)

“我們要讓高端技術‘平民化’。”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產業生態發展部部長胡廣演示著AI視頻翻譯工具:一段120分鐘的中文微短劇,傳統人工譯制僅完成字幕翻譯就至少需要3天,經系統處理后,完成翻譯和配音僅需4到5個小時。這項集成大語言模型、聲音克隆技術的成果,支持20余個語種翻譯,已入選中國—上合組織數字經濟合作典型案例。今年4月成立的馬欄山微短劇智能譯制中心,預計年內將產出超10000部翻譯作品出海。

技術人員開展AI視頻翻譯工作(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目前,實驗室已累計提交專利申請85項,累計參與30余項國際國內標準制定,研發的多項技術基于國產標準HDR Vivid及Audio Vivid,致力于從視覺和聽覺上真實還原影音,為觀眾帶來真實、沉浸體驗。

“我們通過國產化、平民化、底座化戰略,構建音視頻技術底座賦能產業升級,為湖南乃至全國的音視頻裝備產業提供底層支撐。這既是服務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實踐,也是我們助力中國音視頻產業自主創新的使命。”胡廣說。

從驅動未來的“智能算法”,到守護健康的“精密裝備”,再到連接世界的“文化橋梁”,長沙的創新“雨林”中,不同領域的“物種”相互滋養、協同生長。這片充滿活力的生態,不僅孕育著顛覆性技術,更塑造著開放協同的城市氣質,為長沙在全球研發版圖上贏得獨特席位,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