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清晨6點,城市剛剛蘇醒,家住湖南省長沙縣泉塘街道丁家嶺社區國儲五七九小區的居民鄧斌已經裝上假肢,顫顫巍巍地騎上三輪摩托車,趕往1.5公里外的郵政報刊亭開門營業。5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書籍和商品堆得滿滿當當,卻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條。
與此同時,他78歲的母親王桂香也在小區2棟的一間小食品店忙碌起來,準備迎接第一批顧客。這兩間小店,承載著這個特殊家庭的生計與希望。
鄧斌每天早早開門,熱情迎客(郭銀 攝)
社區幫扶+自強不息:“鄧老板”的創業之路
今年51歲的鄧斌,老家湖南郴州。2002年的一場交通事故,導致他的右大腿高位截肢,被評定為三級殘疾,日常生活只能依靠拐杖或假肢。父親早逝,妻子帶著女兒已離開多年,留下他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一度消沉,常年閉門不出,拒絕與人交流。
“這樣下去怎么得了?”王桂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轉機出現在社區的一次走訪中。丁家嶺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建和社區民政、人社專干黃睿睿了解到鄧斌的困境后,立即制定了精準幫扶方案,拓寬農民工就業創業視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黃睿睿發現,鄧斌雖然行動不便,但思維敏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于是,她為鄧斌聯系了線上直播培訓課程,鼓勵他嘗試直播帶貨。
起初,鄧斌連連搖頭:“我這腿腳,連門都出不去,學這有啥用?”但在黃睿睿的耐心鼓勵下,他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最后雖因多種原因直播帶貨未能持續,但鄧斌卻從中找到了新方向——線下流動擺攤。每天,他騎著三輪車,載著礦泉水、飲料、小食品等,在周邊工廠門口叫賣。
“我不能坐等,生活還要繼續,我首先得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雖然收入微薄,但他的心態漸漸開朗,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
“陳書記,流動擺攤還是影響市容環境,我想穩定下來。”后來,鄧斌向陳建表達了想開一個固定門店的想法。
黃睿睿將鄧斌(左一)的營業執照送上門(郭銀 攝)
最終,鄧斌的哥哥免費為其提供了一間15平方米的一樓房屋,陳建則迅速對接相關部門幫他辦好了營業執照并送上門,經營范圍涵蓋香煙、零食、日常用品等。
兩家小店+日子向好:沉悶大叔的“逆襲”人生
社區還通過居民微信群廣泛宣傳,街坊鄰居心照不宣地主動捧場,有的居民不僅常來光顧,還會通過電話或微信預訂大批商品,用行動支持這對母子。
盡管身體不便,但鄧斌深深感受到,在社區的幫扶和街坊鄰里的溫暖支持下,靠自己的雙手掙來的不僅是生計,更是那份被尊重、被認可的尊嚴與善意。
生意漸入佳境后,鄧斌又萌生了開一家郵政報刊亭的想法。在社區的多次協調推動下,相關部門特事特辦,他的第二家小店最終在東十路與螺絲塘路交匯處西北角順利開業。母子倆分工協作:母親守著小食品店,鄧斌經營報刊亭。
一切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曾經閉門不出的“沉悶大叔”,如今靠自己的雙手打拼,日子越過越紅火。他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小區鄰居見面都親切地叫他一聲“鄧老板”。
王桂香老人悄悄向社區工作人員透露:“因為舍不得購買更輕便也更貴的假肢,加之天氣炎熱,兒子在行走時假肢摩擦腿部,時常引發感染,他卻從不喊疼,只是默默堅持。”
閑暇時,鄧斌總會輕輕擦拭營業執照的相框,眼里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如今女兒已大學畢業,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的!”他笑著說,“媽媽年齡大了,我希望再努努力,雇個人,讓媽媽享享清福。”
在泉塘街道,鄧斌守著5平方米的報刊亭和15平方米的小食品店,用日復一日的堅韌與勤勞,在方寸之間,拼出了自己的“逆襲”人生。(栗穩)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