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在京、港兩地同時舉辦2025年度中期業績發布會。壽險“頭雁”發布半年度業績,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作為國內人身險行業的領軍者,中國人壽的業績成就與戰略布局,也構成了觀察中國保險業發展趨勢的核心風向標。

業績報告顯示,中國人壽上半年總保費增速創近五年同期新高,規模、價值繼續保持行業領先。中國人壽董事長蔡希良表示,公司多項核心指標再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進中提質、量質齊升、效速兼取的優異答卷。

多項指標領跑行業

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回顧上半年,可以用“發展穩”“經營優”“根基牢”“管控實”四大關鍵詞來總結中國人壽的經營成效。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國人壽以高質量發展的穩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用扎實的業績數據展現了作為行業引領者的強大發展韌性。

發展穩,“頭雁”地位更加穩固。上半年,中國人壽總保費達5250.88億元,同比增長7.3%,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實現總投資收益1275.06億元,同比增長4.2%。截至6月末,總銷售人力64.1萬人,銷售隊伍規模保持領先,隊伍質態穩步提高。

經營優,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上半年,中國人壽首年期交保費達812.49億元,穩居行業榜首;上半年新業務價值達285.46億,較2024年同期重述結果同比提升20.3%;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9.31億元,同比增長6.9%。

根基牢,價值、規模持續領跑行業。截至6月末,中國人壽內含價值為1.48萬億元,穩居行業首位;總資產、投資資產雙雙突破7萬億元,分別為7.29萬億元和7.13萬億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90.94%,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管控實,風險防控更趨精準。中國人壽持續夯實穩固內控管理基礎,強化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全面提升應對風險能力。圍繞資負聯動管理,優化升級風險監測體系機制,在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中,連續28個季度保持A類評級。

做強做優主責主業

加大服務國家戰略力度

保險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連接各行各業、關系國計民生,是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中國人壽作為國有大型金融保險企業,堅守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定位,聚焦主責主業,持續加大服務國家戰略力度,傾力守護和保障社會民生。

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中國人壽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積累未來責任準備金近4萬億元。持續推動普惠保險擴面提質,圍繞老年、失能、家政等人群擴大產品服務創新供給,普惠型重點業務同比增長5.9%。上半年,超4800萬人次的國壽客戶獲得賠付,賠付支出為1609億元,其中健康保險責任賠付支出超340億元。

精準高效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人壽認真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充分發揮保險長期資金優勢,支持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加大對各類企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等領域投資規模顯著增長,為逾48萬家企事業客戶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

業務結構更加多元

加快推進渠道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隨著“報行合一”、產品定價動態調整機制、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深入實施,以及萬能險新規、規范保單分紅等措施落地,讓保險行業的經營邏輯加速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與“效率提升”轉型。著眼于行業未來,中國人壽持續深化精益管理,強化推進合力,降本增效成效明顯,投入產出效率持續提升。浮動收益型業務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業務結構更加均衡。

個險渠道穩中向好,業務結構更加多元,改革增效成果穩步顯現。上半年,中國人壽個險渠道總保費達4004.48億元,同比增長2.6%;續期保費3265.6億元,同比增長10.4%;上半年新業務價值達243.37億元,同比提升9.5%。大力推動浮動收益型產品發展,分紅險實現快速增長,占個險首年期交保費的比重超50%。同時,公司個險渠道持續推進營銷體系改革,不斷提升個險銷售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截至6月末,個險銷售人力為59.2萬人,基本保持穩定。隊伍質態持續優化,優增人力同比提升27.6%,13個月留存率同比提升3.8個百分點,5年資及以上人群占比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

銀保渠道全面提升,落實“報行合一”降本增效,積極推動渠道轉型。上半年,中國人壽銀保渠道各項核心指標全面提升,總保費同比增長45.7%,新單保費同比增長111.1%,續期保費同比增長11.7%,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34.4%。同時,公司銀保渠道持續拓寬銀行合作,網點經營擴面提質,合作銀行突破百家。聚焦專業化建設,銷售隊伍人均產能大幅增長。豐富產品體系,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浮動收益型產品保費占比提升明顯。

持續深化資負聯動

提質增量支持資本市場

上半年,國內債券市場利率維持低位震蕩,優質資產稀缺;股票市場總體波動向上,結構分化明顯。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國人壽保持戰略定力,前瞻把握時代主題中的投資機遇,持續優化大類資產配置結構,積極探索多元投資策略,不斷增強投資組合應對低利率環境的韌性。

中國人壽的投資策略呈現以下特點:

持續穩固配置底倉,堅持資產負債匹配原則,靈活調整固收資產配置節奏和品種策略,積極把握市場波動中的階段性機會,資產負債久期缺口保持較低水平。

積極布局權益投資,穩步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公開市場權益規模較年初增加超1500億元;鴻鵠基金累計出資350億元,以實際行動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形成“耐心資本”與優質企業的良性促進。積極布局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持續積累優質高股息資產,權益投資收益同比顯著提升。

穩健配置另類資產,圍繞新興產業、存量資產盤活、綠色轉型等方向開展投資布局,創新投資模式,提升收益貢獻。積極參與黃金等創新品種投資,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增強組合多樣性。

持續加強資產和負債在期限結構、成本收益、流動性等方面的匹配管理,優化資產配置結構,穩定投資收益水平。截至6月末,中國人壽投資資產規模較年初增長7.8%,達7.1萬億元;凈投資收益率為2.78%,總投資收益率為3.29%,投資收益保持穩健。與此同時,不斷深化精益管理,強化降本增效,投入產出效率不斷提升,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9.3億元,同比增長6.9%。

科技賦能運營服務

推進數字金融走深走實

數億級客戶群體與海量理賠服務數據,讓保險業作為典型的數據密集型行業,天然具備數字化轉型的先天優勢與內在驅動力。立足于新時代,中國人壽讓科技成為“國壽好服務”的堅實底色,全面推進數字金融走深走實,推動運營服務效率更高、觸點更廣、體驗更優,以高水平數智化運營服務賦能公司高質量發展。

數字基座持續夯實。中國人壽打造更加彈性、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礎設施,以領先的數據管理能力,成功入選國家數據局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單位,彰顯公司在數據管理領域的卓越實力與行業影響力。

數智賦能提質增效。中國人壽緊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動新技術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數字核保員帶動核保智能審核率提升至95.8%,數智化服務賠案占比超75%。

服務供給暖心多元。中國人壽持續升級“線上一鍵直達、線下就在身邊”的服務體系,通過各觸點提供暖心適老服務超1011萬人次,各類多元增值服務活動覆蓋客戶超5149萬人次。

消保工作扎實有序。中國人壽“消保+”金融教育宣傳活動聲量擴大,相關活動觸達消費者人次同比提升81.3%,榮獲中國金融傳媒2025金融消費者教育宣傳優秀案例。人身保險服務質量指數連續兩年排名行業第一,消保監管評價連續四年位居行業最高檔,客戶滿意度高位提升。

四大重點工作

描繪未來發展藍圖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展望未來,蔡希良表示,“從長遠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將繼續為金融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對于下半年的工作,中國人壽總裁利明光則指出,要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將服務國家戰略融入主責主業。立足客戶差異化需求,推動健康保險、商保年金、普惠保險等業務擴面提質,保持個人養老金高增長勢頭。積極把握國家重大戰略中的投資機遇,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等領域,大力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二是持續鞏固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動應對預定利率調整,做好產品切換,努力實現總保費穩健增長,新業務價值較快增長;加強資產負債聯動,豐富多元化浮動收益型產品體系,持續深化產品和業務多元化;進一步強化精細化管理,加強資源精準配置,推進精益成本體系建設,持續提升投入產出效率。

三是加快推動戰略創新項目落地實施。有序推進銷售渠道轉型升級,保持銷售隊伍量穩質升,全面提升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快推進康養生態體系建設,優化提升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旅居養老服務供給,打造穩定可持續的健康服務管理體系;強化數字化賦能與應用,提高經營管理全價值鏈數智化水平。

四是持續做好風控合規管理。加強國壽金融文化培育,強化適當性管理,提升銷售服務品質,有力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牢牢守住風險防控底線。

從堅守“保險本源”描繪金融為民畫卷,到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之重器”建設,再到推進長期資金入市提質增量支持資本市場,每一步都折射出中國人壽作為行業“頭雁” 做優做實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踐與擔當。

未來,中國人壽將以更大力度推動變革轉型,更加注重效益優先,更加注重長期理念,更加注重資負聯動,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風險,奮力推動“十四五”圓滿收官,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注:此文屬于央廣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編輯:冀文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