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龐眾望入選《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從孝心少年到勵志青年,龐眾望的故事曾激勵很多人,如今又一次激起人們心中真切的感動。
七年前,龐眾望以高分考入清華大學。他出生于河北滄州市吳橋縣的特殊家庭,父親因病無法與人交流,母親下肢殘障行動不便,而他自己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面對家庭的重擔,龐眾望一邊勤于學業,一邊照料家庭。他曾為母親住院挨家挨戶借錢,也曾為還債撿廢品賺錢。然而,艱難困苦并沒有令他懼怕與退縮,他勤奮學習,最終考上清華大學,并攻讀博士。如今,科研報國成為他清晰而堅定的理想。
苦難從來就不值得被歌頌,真正給人力量的,是在苦難中生發出的不認命、不服輸的堅韌力量和勇氣。從龐眾望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力量和勇氣,看到了自強不息的勇敢和堅強,看到了當代青年的種種優秀品質和精氣神。而這一切,值得更多人去思考、去學習。
學習他的韌性與自強。命運給了龐眾望一副沉重的擔子,但他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從未自怨自艾,而是奮發圖強。他的人生開局困難重重,但面對困難,他的態度從來都是跌倒、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要堅定地走下去。而這樣的韌勁無論對于生活還是科研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當代青年,奮進和奮斗是主題,奮斗中需要這種韌勁,需要永不言棄、自強不息。
學習他的樂觀與進取。面對困境和苦難,龐眾望不僅沒有退縮,而且始終保持樂觀態度。他說,“從小媽媽就把我教育得挺樂觀的,她常說人要往前看,媽媽每天都在笑,我為什么要去難受”?我們每個人無法選擇出生的劇本,人生路上還可能遇到各種困難甚至是苦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生活態度,選擇應對困難的方式。尤其對于青年人來說,在遇到困難時,是選擇躺平,自暴自棄;還是選擇奮起,樂觀進取,龐眾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每個人也需對此做出思考和判斷。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很好,當倍感珍惜,如果生活條件不好,也不要害怕,只要有志向,有不屈之心,就一定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學習他對自我的堅定認同。信念堅定,自我認同,在龐眾望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對于他的家庭,他說:“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拿不出去,我的每一個親人都那么好。”對于他的母親,他曾說:“媽媽對我特別好,其實我感覺我比有的孩子還要幸運,因為他們的媽媽不能常陪在他們身邊,而我的媽媽我想見到時,隨時都可以見到。”生活態度不卑不亢,沒有抱怨與自憐,有的只是滿足與感恩。龐眾望最過人之處,就是他不會受外界環境左右,能夠從容鎮定和寵辱不驚應對未知與變化。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是愛的滋養,是精神世界的富足。
學習他的使命擔當與家國情懷。不僅愛自己、愛家人,也愛他人、愛事業、愛祖國。他說,“大學前的經歷讓我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在清華的時間讓我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他還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就是科研報國。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可更好報國”。他沒有辜負媽媽的期待:為國家多作點貢獻,幫助更多的人。如今,他立志科技報國,并用自己的故事感動、啟迪、幫助了很多人。愛還在延續,感動還在延續,力量也還在延續。
(作者:李玉滑)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