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非遺+旅游”火熱出圈,人們探尋原汁原味的“城市記憶”,領略傳統(tǒng)文化綻放出的時代光彩。
面湯熱氣騰騰、面條細長勁道、香菇冬筍澆頭色香俱全——跨年之夜,一碗非遺“越年面”讓山西游客衛(wèi)強一家感到身心溫暖。他們在上海市徐匯區(qū)龍華廣場參加“上海新年第一游”,體驗撞古寺銅鐘、賞舞龍舞獅、品越年素面等迎新年民俗活動。
“在老家過年,主要和親朋好友在一起。來滬旅游跨年,體驗江南文化,又在時尚街區(qū)與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一起,氛圍更加歡樂!”衛(wèi)強說。
“上海新年第一游”活動創(chuàng)辦于20世紀80年代,延續(xù)至今。在上海龍華地區(qū)迎新年、參與廟會、市集等民俗節(jié)慶活動,日益為國內外游客所青睞。2024年末至2025年的跨年活動除了吸引眾多上海市民,還有來自德國、日本、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境外游客,以及自遼寧、吉林、山西、內蒙古、廣東等地乘坐包機而來的國內游客。
斯洛伐克游客卡特琳娜大膽嘗試了拓印技藝——將宣紙覆在刻有圖案、沿紋路已涂抹墨汁的木板上,并仔細壓實,揭開便是一幅“連年有余”圖。“這是我從來沒有過的體驗,非常有意思!”卡特琳娜一直期待來華旅游,尤其喜愛中國歷史文化。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數(shù)據(jù)顯示,上海已擁有6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73項市級非遺項目以及超過900項區(qū)級非遺項目。非遺項目“走進”街區(qū)、社區(qū)、校園,與文商旅體不同業(yè)態(tài)融合,釋放新的活力。
“自‘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們參與傳統(tǒng)文化體驗的氛圍更加濃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遺處處長陳平介紹,2025年元旦至春節(jié)期間,上海有百余項非遺體驗活動將拉開帷幕,遍布16個區(qū),預計各類文化活動還會進一步豐富。
在上海市虹口區(qū)“今潮8弄”舉辦的跨年非遺市集,7歲的金辰怡跟著上海博物館的專家體驗金石傳拓:在刻有紋飾和銘文的石板上鋪上濕潤的宣紙,用工具蘸墨撲打,將石刻表面的紋飾和銘文真實拓印下來。“要把石板上高高低低的紋飾細節(jié)拓下來,墨還得勻,這真是又細致又費勁的工作。”金辰怡拓了一幅有兩只小鹿在松樹下的“路路平安”圖,表達對2025年的祝福。
此外,在上海各區(qū)推出的非遺市集上,五香豆、梨膏糖、白斬雞等承載著非遺技藝的美食,滿足了市民游客的“味蕾”;舞龍舞獅、戲曲展演等文藝活動,增添了新年歡樂祥和的氛圍。
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發(fā)布2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優(yōu)秀實踐案例,越來越多的非遺資源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產品,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參與設立體驗基地,旅游從業(yè)者與非遺從業(yè)人員相互交流,開展雙向培訓,在非遺和旅游的融合過程中,更多傳承人、本地居民參與其中并受益,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認為,非遺是人們生活、勞動過程中積累的智慧結晶,也必將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煥發(fā)新生。(記者陳愛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