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嘉興一家名為“胖都來”的賣場,因店名與著名商家“胖東來”相似而引發爭議。據央廣網報道,除“胖都來”外,與“胖東來”近似的“胖西來”“胖南來”“胖北來”等企業名稱也比比皆是。
這折射了一種歪風:有的商家不走踏踏實實做好產品、服務、口碑的正道,只想投機取巧蹭別人流量。如此歪風若不剎住,不利于保護知識產權,不利于創新創業,也不利于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名稱、字號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知識產權的組成部分。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明確提出,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優化營商環境。一些地方市場監管部門除了對申請登記材料的完整性和表層合規性進行審核外,未能就是否對同類知名品牌存在仿冒或混淆視聽等嫌疑進行綜合判斷,這就為“胖北來”們提供了可乘之機。即使有關部門事后糾錯,也存在監管滯后問題。而被侵權企業在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過程中,除了時間周期長,還可能面臨舉證難,或維權成本大于最終賠償所得的情況。如果侵權成本遠遠小于維權成本,勢必會出現多方侵權的亂象。如此,維權方要么疲于奔命,要么只能選擇隱忍。
品牌發展需要良好生態,需要更優營商環境。面對這股歪風亂象,我們必須及時破除,以正視聽。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積極主動作為,既要從推動本地企業和品牌更好發展角度展現作為,更要從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呵護知名企業和品牌做強做大角度展現擔當,主動引導社會輿論、公眾和企業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投機行為,決不能讓“李鬼”肆無忌憚地惡心“李逵”,更不能讓偽幣成勢驅逐真幣。只有這樣,像“胖北來”這種吊詭的現象才不會隔三岔五地冒泡。
我國已經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當下,各地聚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都極為重視對品牌的保護,這為全國品牌經濟的發展壯大激濁揚清、賦能助力。“胖東來”品牌的形成源自其經營理念,這是企業品牌的精髓,也為區域品牌出圈打了樣。各地市場監管等部門要遏制“胖北來”式歪風,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品牌生態,進一步優化本地和全國的營商環境。
再過兩天就是中國品牌日,民營經濟促進法也即將施行。各地各部門應進一步形成共識與合力,為品牌經濟輕裝上陣、做大做強、做久做優保駕護航,在全社會樹立創新實干的導向,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央廣網評論員 文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