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知識產權局局長盧琳兵接受記者采訪
央廣網廈門5月17日消息(記者呂貝娜)5月14日至15日,中國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期間共形成了76大項、270多項有代表性的成果,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相關協議的國家及國際組織總數達到68個。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廈門市知識產權局局長盧琳兵16日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廈門要建成一個按照國際標準,合作共贏的,聯通國內,共同參與到國際‘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的知識產權經濟體系,為走出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經濟發展路子做一個先行的探索。這是一個總的戰略考量,也有具體的行動計劃。”
盧琳兵說,知識產權是一家企業、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宏圖偉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際范圍內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按照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互通的“五通”要求,知識產權作為特殊的核心要素在“一帶一路”藍圖中大有可為。“比如,知識產權首先要按照國際知識產權法制體系進行保護,通過‘一帶一路’的連通,可與海上和陸上的沿線國家聯合起來,共同締造一個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創新創造,我們可以在‘一帶一路’范圍內實現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而且不同國家、民族、地域之間存在個性化和差異性,各有各的比較優勢。如何在利用知識產權進行深層創造的過程中發揮各個國家獨特的優勢,知識產權為此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盧琳兵表示,歷史悠久,文明璀璨的中國如今的創新創造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作為發起“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國家,中國必然在“一帶一路”的知識產權合作共贏方面要提出讓沿線國家在知識產權的創新創造領域有可借鑒、運用的創新的東西,必然要為沿線國家知識產權的保護、運用及其模式化、標準化做出我們的貢獻,“所以,我們‘一帶一路’的戰略為知識產權的制度,尤其是國家在如何對標國際,挖掘國家潛力這方面,無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
據了解,近年來,廈門市知識產權局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密切按照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來組織開展知識產權的創新工作。201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院士來廈調研時,評價廈門市知識產權局工作是“三強兩好”,并要求廈門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方面力爭為全國創造一些可供借鑒、可推廣復制的廈門經驗。盧琳兵說,“廈門的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有三個方面承接了國家賦予的改革使命,一是綜改試點,二是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三是國家賦予的全國唯一的兩岸知識產權經濟發展試點。我們根據綜改試點和強市建設的要求,把‘兩岸知識產權經濟發展試點’和廈門作為‘一帶一路’海上戰略支點城市結合起來,提出了開展‘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經濟試點,主動擔負起‘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的引領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
盧琳兵透露,廈門正在組織上報“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行動計劃”,待批準后就組織實施。具體的設想包括,一是在廈門建設國際知識產權新城,作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經濟試點的核心區,重點建設三大板塊包括世界知識產權主題公園、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示范產業園。其次是拓展、建設“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經濟協作區,包括福建省內同城化的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以及國內的其他城市,共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際知識產權經濟協作,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大局。
前不久,廈門市首支知識產權運營領域的政府股權投資基金——“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運營投資基金正式設立。這也是“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行動計劃”中明確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盧琳兵介紹,廈門在謀劃基金的定位的時候,結合了廈門積極響應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強省、強市、強企”戰略和廈門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的定位,用好國家賦予廈門全國唯一的“兩岸知識產權經濟發展試點”的政策,創造性地提出了創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運營投資基金。目前基金相關的籌資工作正在順利地進行,并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積極對接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擴大實施一批合作項目。
盧琳兵表示,“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運營投資基金將瞄準“一帶一路”的廣闊領域,投向與知識產權的相關方面。“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投向‘五加一’的平臺項目。具體包括知識產權運營交易中心、知識產權的投資公司、新型智庫、知識產權銀行,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的服務機構。二是,投向知識產權經濟試點項目。主要是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的轉化的項目。三是,投向廈門國際知識產權新城,以及‘一帶一路’知識產權經濟協作區。”盧琳兵介紹說,目前有意向的資本,首期在10億元至60億元左右,未來還會逐步擴大,并將根據區域性或產業性的不同需求成立N個子基金。“我們已跟中國專利技術開發公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的關系,基金的技術支撐將由中國專利技術開發公司為主,率領團隊對項目進行技術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