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1月8日消息(記者趙家慧) 11月7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安徽,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就今年以來安徽省在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進行發布。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羅宏介紹,從去年3月至今年2月,安徽省生態環境廳集結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之力,開展了為期一年,覆蓋全省16個省轄市的大氣污染防治督察工作。截至10月28日,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2.4%。
打好組合拳 持續攻堅藍天保衛戰
在氣象條件總體不利的形勢下,安徽省打出”組合拳“,堅定不移強化“五控”措施。
去年3月以來,安徽省開展史上規模最大、執法最嚴、效果最好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截止今年3月末,已檢查污染源點位5149處,發現問題污染源1433處。對上半年空氣質量改善較慢的市,自7月份起,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前2輪共檢查污染源點位854處,發現問題點位528個,立行立改224個。
羅宏表示,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是當前工作的聚力點,完成長三角區域2018-2019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5809個重點任務,秋冬季期間,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52天。今年9月份,安徽省又啟動2019-2020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編制完成16個市綜合治理任務清單并組織實施,完善應急減排措施。
突出問題重點 強化監督定點幫扶
今年7月下旬,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正式啟動2019-2020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定點幫扶。各監督幫扶組分赴建筑工資、工業企業、港口碼頭等地區,針對存在揚塵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工業廢氣超標排放、餐飲油煙無組織排放等大氣環境問題的污染源點位開展監督幫扶,對于企業無法找出污染原因的環節進行技術指導。
截至目前,安徽已開展3輪監督幫扶,共檢查污染源1227個,交辦突出環境問題2批共126個,曝光典型環境問題5個。安徽省環境監察局局長賈良清表示,第4輪監督幫扶工作組已于本周進駐,本輪的工作重點主要是皖北6市以及銅陵市。
著力精準化 構建智慧監管體系
在于2015年掛牌的安徽省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記者看到,安徽全省的空氣狀況在一塊大屏上就可以得到全面、生動的展現。大氣污染立體監測網絡由173個空氣自動站、合肥灰霾超級站、激光雷達走航觀測組成,監測范圍覆蓋全省,推進生態環智慧監管向縱深拓展。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全省省級空氣質量預報準確性達到70%以上,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性達到90%以上,可對外發布未來7天的空氣質量省級預報,預報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此外,中心還積極參見長三角區域預報預警工作,為杭州G20峰會、上海進口博覽會和武漢軍人運動會等重大活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