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寧召開。會議以專家智慧引領科研方向,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決策效率,高起點打造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助力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成立大會現場(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會議邀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君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馮起,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學順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大學及青海省數據局有關氣象、生態、地理、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專家和學者開展座談。
會議聽取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建設工作進展匯報,宣讀了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學術委員會成立通知,并為受聘專家頒發聘書。與會專家圍繞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建設規劃、科研方向、機制創新等核心議題展開研討交流,并提出立足學科前沿,緊扣高原生態保護現實需求的意見建議。充分體現學術委員會多學科交叉的智庫優勢,為推動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學術力量和創新活力。
會上,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指出,學術委員會的成立,旨在凝聚頂尖智力資源,為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錨定科學方向,破解技術瓶頸,提升創新效能。作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重要科技平臺,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關乎青海“生態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設的推進,更對全球青藏高原生態研究具有標桿意義。要以數據整合為基礎,推動跨圈層研究突破;要以綠色算力為引擎,引領技術應用創新;要以多領域應用為抓手,服務重大戰略需求。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青海省氣象局局長高潤祥表示,要以戰略眼光錨定研究方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發展目標,確保在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研究與應用領域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要以開放思維織密協同網絡。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中心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跨學科研究項目,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協同創新合力;要以專業深度強化人才培養。集約各領域專家優勢,通過開展學術講座、指導青年學者、參與科研項目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臺,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科研人才。
期間,各部門專家學者前往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和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參觀調研。(來源:青海省氣象局)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