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素材:循化縣融媒體中心 馬瑜紅 馬龍 視頻制作:汪曉青
央廣網西寧7月2日消息(記者汪曉青)仲夏時節,青海東部黃河谷地染就金色畫卷。4.8萬畝冬小麥在微風中泛起層層麥浪,沉甸甸的麥穗壓彎麥稈,奏響豐收的樂章。
黃河蜿蜒,在青海東部眾多山巒間穿行,造就了300多公里的黃河谷地,構成黃河萬里畫卷中最密集、最美麗的峽谷群和谷地群。
進入仲夏,位于黃河谷地的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麥田金黃,麥穗飽滿,進入豐收期。據測算,循化縣2025年小麥畝產有望突破441公斤,總產量可達2.117萬噸,豐收圖景躍然眼前。這份沉甸甸的收獲背后,是循化縣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當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多管齊下為夏糧豐收夯基壘臺。在病蟲害防控領域,一張精密的監測網絡悄然織就。44個病蟲害監測站點星羅棋布,對小麥赤霉病、蚜蟲等重大病蟲害適時監測與精準預警,確保防治工作精準抓住關鍵窗口期。
今年,循化縣更是打出病蟲害防控“組合拳”:1300件防控農藥、45臺推車式打藥機、5600臺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發放到位。植保無人機化身田間的“新衛士”,穿梭于麥田上空開展“一噴三防”作業,大幅提升防控效能。同時,依托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氣象預警、土壤墑情監測等數據實時更新,農戶得以告別“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根據科學數據合理安排農事,真正實現“知天而作”。
除了科技助力,循化縣還構建起“田間課堂”,農技專家定期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講授小麥“一噴三防”知識要點。根據各鄉鎮不同區域麥田的苗情、墑情及病蟲害發生態勢,動態調整技術指導方案,為小麥豐產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在收獲端,當地加強晾曬、儲存環節的指導與監管,嚴防糧食霉變、發芽等問題。同時積極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打捆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既守護了鄉村生態環境,又變廢為寶,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料,實現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從監測預警到科學防治,從技術指導到資源利用,循化縣以全鏈條保障機制,繪就了一幅豐收在望的壯美畫卷,也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屏障貢獻了堅實力量。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