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快看,這甲骨文里的‘日’字,是不是特像剛升起來的太陽?”近日,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的倉頡漢字藝術館內,講解員指尖輕點玻璃展柜,一群研學少年仰著小臉,眼中閃爍著驚奇的光芒。館外,村黨支部書記葛茂學笑意舒展:“這座館開館至今客流已破十萬人次,每年穩穩為村集體增收150萬元。”這座拔地而起的文化地標,正是壽光市“黨建引領·強村共富”行動孕育的碩果之一。
洛城街道屯田西村倉頡漢字藝術館
近年來,作為全國蔬菜之鄉的壽光市,將“黨建引領·共富鄉村”作為縣委書記抓黨建突破項目,通過“揭榜亮諾增活力”“跨村聯建聚合力”“項目富村真助力”三項行動,讓村里自己掙錢的本事越來越強。去年壽光市167個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15個村過千萬元。
以前,有些村干部就等著上面給政策、拖著不干事,村里想掙錢也沒門路。針對這種情況,壽光市以“揭榜亮諾”點燃了各村比拼的勁頭。縣級層面發起成立500萬元的“強村共富發展基金”,對集體增收明顯的好項目兌現物質獎勵,形成干好有奔頭、增收有甜頭的鮮明導向。鎮村干部們圍繞集體增收想辦法、動腦筋,爭相拿出“施工圖”,“不比基礎比突破,不比條件比作為”的號角響徹田野。
圣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范濤站在項目展板前,自豪地說:“榜單一出來,西關、崔家等23個村項目落地生金,東付、東郭這5個村增收直逼4800萬元大關。”大家跟著學、比著干,找路子、想法子,集體增收潛力不斷釋放。2024年壽光市262個村通過盤活閑置資源,集體收入增幅突破20%。
為打破單打獨斗的孤島困局,壽光市以“跨村聯建”為指揮棒,奏響組織聯建、產業聯興、治理聯抓、服務聯享的“四聯”協奏曲,拆除了阻隔發展的無形籬笆墻。
上口鎮春和景明共富產業園區
走進壽光市上口鎮春和景明共富園區,1500畝土地上,98座銀色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智能灌溉系統噴灑的水霧里,折射出七彩光暈。種植戶劉大姐蹲在番茄壟間,指尖劃過手機屏幕:“棚里的溫度濕度隨時能看,通風補光按一下就能辦。”誰能想到,這片現代化的蔬菜基地,曾是五個村莊零散的邊角地?通過拆舊建新與統一管理,碎片土地涅槃重生。截至目前,壽光市通過組織聯建推動產業聯手,整合流轉土地1.6萬畝,建成19個共富蔬菜園區、1400余座智慧大棚。蔬菜產業的智慧化升級,為64個聯建村帶來年均超10萬元的穩定收益,科技發展真正成為村莊致富的好幫手。
紀臺鎮紀都現代農業共富產業園
曾經扶持資金像是“撒胡椒面”,零零散散效用不佳。壽光市將分散資金整合成強勁資本金,撬動市場化運作,實現從“輸血救濟”到“造血生肌”的根本性蛻變。紀臺鎮黨委書記潘樂強在紀都現代農業共富產業園內,向參觀者揭示其中門道:“27個村的扶持資金在此匯聚,由專業共富公司統一運營,確保村集體每年穩穩拿到8%以上的分紅。”
5年來,壽光市累計爭取8650萬元扶持資金,投資入股18個優質共富項目,為173個經濟薄弱村鍛造出一本永不透支的“定期存折”,村均年增收超4萬元。“下一步,我們將用好‘強村共富發展基金’,讓干得好的書記有奔頭、優質項目嘗甜頭!”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介紹。(桑德春 付守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