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雜的世界,茫茫的人海,緣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不能強求,也不可勉強,它或多或少影響和改變著人生。幾十年間,我和父親彼此牽掛和感情交流的橋梁,竟然是一張報紙。

我父親在世時,我家訂的唯一一張報紙是《農村大眾》。父親說:“花不了多少錢,能買個響聲。”這個“響聲”,就是郵遞員自行車那清脆的鈴聲。的確,每周那清脆的“叮鈴鈴”都會在大門外響起,遞進一張散發著油墨味的報紙。這不僅是個“響聲”,還是“盼頭”。更深層次是我父親希望讀到我那彌漫著家鄉味道的文學作品。

《農村大眾》,是山東省委主管、主辦的指導農村工作的報紙。多年來,堅守初心和恒心,始終是宣傳黨的政策、指導農村生產生活的良師益友,深受農民歡迎。我父親就是其中一員。

1983年底我的處女作《故鄉的手推車》《大山的兒子》兩章散文詩發表在《農村大眾》沃土副刊的右上角上,我記得很清楚,是豎排版,加上標點共371個字符,編輯部還用匯款單寄來了五元錢稿費。多年默默寫作,終有文字變成了鉛字,我喜出望外,捧讀報樣的手都有些顫抖,憋著氣反復讀了幾遍,鉛字真的是有溫度的,從此,我開啟了業余文學創作的道路。因工作原因,我的業余時間挺少,因而“自留地”里物產并不豐富且大都投往省外,唯獨《農村大眾》例外。這個例外有其原因,一來我是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家鄉和父母的養育之情銘刻心間,又長期從事農村黨建工作,這種天然的血脈基因與散發著泥土芳香的《農村大眾》,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和情感的共鳴、共融。二是我父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歡讀《農村大眾》,“這張小報不打官腔,符合莊戶人的心思和口味。”因我每年都會在《農村大眾》上發幾篇寫家鄉和親人的短文,我父親每次讀到都會把報紙留起來,有時還會讀給我不識字的娘聽。2013年“五一”節,我和妻子、兒子陪兩位老人游覽天安門,我寫了一篇散文《陪爹娘游覽天安門》,發在《農村大眾》沃土副刊上。我父母感覺自己逛了一趟北京,去了一趟天安門還上了報紙,是莫大的榮耀,就把報紙收藏了起來,不時拿給親戚朋友看。

《農村大眾》持續發表我許多散文、詩歌和報告文學。前幾年,我用稿費把父母留下的祖宅改造成了公益性書屋。《農村大眾》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捐贈了圖書表示支持,我回贈了一本為每位捐贈人員簽名的捐贈證書,表達感激之情。如今,書屋已舉辦過109次公益性讀書分享會,《農村大眾》也多次刊發消息,鼎力推動,我非常感謝。

無獨有偶。2024年我出版了一本著重挖掘傳承齊文化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的報告文學《齊風淄火》。年底,我突然發現有一位作者連續在網絡上發表了十六篇評論。歷經波折,我聯系上了作者,原來他也是一位沂蒙子弟。他告訴我,他們一家三代也是因為《農村大眾》喜歡上了我的文章,讀《齊風淄火》點燃了他寫評論的沖動與熱情,才一口氣寫下這十幾篇。

他介紹,他的父親是沂蒙山區的一位村黨支部書記,有點文化底子,喜歡讀書,尤其喜歡我發在《農村大眾》上的散文。受父親的影響,他也喜歡上了沃土副刊發表的文章。記得有一次春節前,家長把有他特別喜歡的一篇文章的那張《農村大眾》糊在頂棚上了。為了讀完這篇文章,他只好踩上高凳子,仰頭去讀沃土副刊的那篇短文,讀一句,在本子上記一句。后來他女兒上學了,他們就一家三代人讀《農村大眾》副刊,有時會相互討論,各自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漸漸地,他女兒也開始喜歡上了讀文章、寫文章,十八歲就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目前正在哈佛讀研究生。

這位寫評論的作者因《農村大眾》讀到了我的文章、喜歡上了我的文章。可能是同為沂蒙子弟,文化背景、精神圖譜、風土人情、人生經歷等方面相近的緣故吧,才有這種見文如見人、情感已相通的感覺。他通過多種途徑買了我的多本書,仔細閱讀。所以,在短時間內寫出這么多篇關于我的散文的評論,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農村大眾》75周歲生日的重要時刻,我把這段個人經歷和兩個家庭關于讀報、訂報的故事記錄下來,以表達我對農村大眾報和不曾留下姓名的無數編輯老師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報紙伴隨人類文明腳步走到今天,許多人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閱讀習慣。紙媒的獨特價值和魅力依然不可替代。當然,在互聯網、自媒體高度發達和閱讀高度電子化的當下,傳統的紙質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除了媒體自身變革,作為我們這些讀者也不能等閑視之,應當力所能及地助威助力,留住這一座座家庭情感的橋梁,還有紙媒的純粹質感和閱讀的親切感、體驗感。

父親那布滿老繭的雙手翻閱報紙的沙沙聲,那散著油墨香的報紙像曬透了陽光的棉被,被恭敬地捧在手心里,那場景如此親切、熟悉、珍貴,我的心窩依然暖意融融。

作者簡介

厲彥林,山東莒南人,自幼酷愛文學,著有《灼熱鄉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莊》《赤腳走在田野上》《地氣》《齊風淄火》等十余部作品。作品樸素自然,以情見長,140余篇(次)入選各種各類語文、思想品德教材和教輔,40多篇作為中高考和公務員、教師考錄試題。曾獲齊魯文學獎、冰心散文獎、長征文藝獎、《人民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作品被譯為英、法、阿、日、泰文等,《沂蒙壯歌》被改編成電影。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