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8月28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當前,上海正在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文博領域的應用,重點在文物保護修復、文物鑒定、場館導覽、沉浸式展覽等方面,推動打造一批智能化應用場景,積極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路徑,讓AI成為講述上海故事、中國故事的“超級翻譯官”。

2025年上海市文博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對接交流會舉行(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8月25日,2025年上海市文博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對接交流會舉行。對接會上,多項文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式發布并舉行簽約儀式。

上海博物館與百視通合作打造數字孿生博物館,融合AIGC、超高清等技術,依托文博數據集,以更生動的展現形式和更沉浸的交互體驗,讓文物走進千家萬戶。“我們把上海博物館14個常設館1:1復刻,實現數字孿生,和觀眾線下觀展的體驗是一模一樣的。”百視通副總裁何孔勇說,“今后,通過AI大模型,觀眾可以跟文物進行‘交流’,這也是為今后的文博教育、文博研學結合打下基礎。”

機器人導覽員(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自2022年開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率先上線上海首個數字孿生博物館系統。此次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攜手四家科創企業,將在空間掃描、敏捷式采集建模、數字版權保護與智能導覽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構建“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推廣復制”的全鏈條模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表示,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是服務于觀眾,服務于博物館的基礎建設。“觀眾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導覽機器人以及大模型,選擇更個性化的服務,同時也是博物館的革命”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整合校內優勢資源籌建的“上海文物建筑與人工智能協同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建設。該中心依托上海交大智慧人文社科中心與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文物建筑病害診斷、風險預測與保護決策等核心環節的賦能,持續推動文物建筑保護工作的智慧化升級。

未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將全力貫徹“模塑申城”戰略部署,持續深化人工智能與文化旅游領域的跨界融合,著力構建數字時代文旅新生態與新形態,通過強化政策引領、拓展場景應用、加強跨界合作,加快培育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AI+文旅”標桿案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慧文旅實踐高地。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