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14日消息(記者鄭曉蔚 見習記者何智康 實習生李婷)南上海的浦江第一灣,潮起潮落間見證著時代變遷。西渡街道,這片枕水而居的土地,正以產業升級的強勁脈搏、基層治理的溫度情懷,在新時代的畫卷上勾勒出動人的發展圖景。

產業聚人,讓西渡有了發展的底氣

從“工業銹帶”到“智造高地”,西渡產業升級的蝶變,始于街道鼓勵企業開啟“工業上樓”“向天借地”的探索與實踐。曾因戰略留白區定位,西渡工業園區長期面臨用地短缺、土地低效利用的困境。一個個“工業上樓”項目的落地,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溫龍紡織將老舊廠房改建為8層智能化車間,容積率提升3倍;水星家紡投資建設電商總部園,引入智能倉儲系統,線上銷售額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25年5月,已有6個“工業上樓”項目建成,新增36萬平方米空間載體,10余家新企業扎根于此,流體設備、智能裝備等現代化產業集群陸續崛起。

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服務的保駕護航。由街道辦、工業園區骨干組成的“小老虎”專班,化身企業“貼身管家”——從協助斯必克產業園解決開關站建設難題,到引入外資派邇迪項目,用精細化服務為企業發展構筑“護城河”。他們的記事本上,既記著企業的“成長煩惱”,也擦亮了全周期服務的“金字招牌”,讓“工業上樓”不僅升出了空間,更升出了發展的加速度。

水星家紡智能制造設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以“科創+產業”融合為突破口,西渡街道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智能裝備等前沿領域。原趙小蝶工業廠房被改造為“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基地”,通過舉辦產業生態創新論壇、發布醫療康復、智能制造等20個應用場景清單,吸引“追求人工智能”等優質項目入駐,推動關鍵技術研發與全產業鏈布局。產業的蓬勃活力,正不斷磁吸著八方人才,讓這片土地成為逐夢的熱土。

治理安人,讓西渡有了生活的溫度

作為奉賢“北門戶”,西渡街道有來自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他鄉異客”在此匯聚,常住少數民族36個,人口每日“潮汐式”流動達3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小“地球村”,曾面臨多頭管理難、人員流動大、治安隱患多等挑戰。如何讓流動人口治理“從難到暖”?西渡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袁飛指出了近年來的重點工作——全力支持、指導西渡派出所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以“多格合一” 為實踐載體,創新“熟人社區+數智楓橋”理念,探索可復制的基層治理新機制。

“3號樓11樓孤老用電偏低,速去查看!”西渡派出所連城警務室的“老年關懷”系統突然報警,工作人員與居委干部飛奔上門,發現老人因老年病無法行走、無法就醫——這場及時救援,只是眾多突發事件中的一例,卻生動勾勒出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交織的溫暖圖景。如今的西渡居民常說:“志愿者多了,糾紛少了;智能設備多了,案件少了;大家的笑臉多了,警笛聲少了。”

西渡派出所連城商圈智慧管理平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站在浦江第一灣的潮頭,西渡街道正以產城融合的深度實踐,書寫著“產業興、百姓安”的新時代答卷,讓每一個逐夢于此的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共赴更美好的明天。

編輯:郭振丹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