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學了吧?”“還早呢,得過了國慶節才去學校。”……今年多所高校的開學時間較往年延后,引發坊間“大學生太愜意”的熱議。近年來,高校寒暑假時長和春秋季開學日期是否該有“統一標準”,常常引發社會的關注。尤其是秋季新學年的開學日,高校為什么不能像中小學那樣統一定在每年的9月1日呢?
不存在人為“放長假”
今年暑假前,一張本市高校放假天數表在網絡上“出圈”,表中最長假期多達92天,最短為48天,有兩所高校的假期超過80天,另有兩所大學不足50天。
“網上流傳的這張表并不準確。”被指放假過長的某高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解釋,這張統計表算的是老生的開學日,而新生需要在9月上旬報到入學。即便是老生,他們在7月里要參加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這是列入教學計劃的,大一升大二的學生還需參加半個月的軍訓。扣除這些時間,老生的實際暑假時長完全符合規定,不存在人為“放長假”的情況。
在我國,高校寒暑假并無全國統一時間,一方面假期或長或短各有“隱情”,另一方面統計的口徑也存在差異。今年初,某戲劇學院曾因42天的超長寒假引發關注。校方回應稱,這與藝術類院校的教學節奏密切相關,寒假留出充足時間,便于學生參與影視拍攝等藝術創作實踐活動。
總課時周數沒減少
近年來,國內眾多高校逐漸打破9月初開學的慣例,部分學校甚至出現秋季開學時間過度延后的現象。例如,今年有多所外省市高校將開學日定在國慶長假后,部分學校的新生報到時間甚至推遲至10月8日。“新生在9月份入學后很快會遇到國慶假期離校的問題,這會增加往返購車票的難度和生活成本。”有高校解釋,將開學時間調整至國慶后,既能減少學生剛適應校園生活就需放假返家的不便,也能避開“開學季”與“黃金周”疊加的客流高峰。
“高校教學計劃不像中小學那樣單一。”本市某高校教務部門負責人表示,大學涵蓋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單位,各類群體的教學任務、工作性質差異顯著,沒必要“一刀切”規定統一的開學時間。此外,今年秋季開學晚還與明年的春節較晚有關,寒假延后一兩周,使得2025學年上半學期相對延長,春季學期則相應縮短,但從全年的教學總周數來看,仍與往年基本持平。
假期安排服從教學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蘆琦說,高校暑假期間會集中安排國情教育研修、大思政實踐等各類暑期教學活動,這些都屬于全口徑、全周期的學習時段,因此,老生開學時間就需適當順延。此外,部分職業院校及國家開放大學的招生工作通常截止到9月中旬,走完入學管理流程后,9月下旬開學也是順理成章的。
還有業內專家表示,不同專業對教學實踐有著獨特的時間要求。以中醫學院為例,藥學專業的諸多實踐課程需遵循季節規律,秋季是采藥實習的關鍵時期,若將開學時間延后,學生可直接從家中前往校外實踐基地;若9月中旬開學后先上幾天課,待國慶假期結束,秋季采藥的最佳時機也已經錯過了。同理,一些農業類專業也需要在特定的農時里開展實踐教學,推遲開學時間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這些專業的教學需要。(記者 王蔚)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