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河畔,赤麻鴨掠過如鏡水面;百畝荷塘邊,游人駐足流連;溫室大棚里,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高效運轉——這幅生機勃勃的圖景,正是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答卷。近年來,該縣以系統思維統籌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治水護水,打造京津冀生態屏障
發源于豐稔山的南洋河,在天鎮境內流貫61公里,流經全縣5個鄉鎮,流域面積1148平方公里,是天鎮的母親河、首都北京的上水頭,也是連接該縣新舊城區的天然紐帶和發展軸線。但隨著河道淤積的加劇,水生態持續惡化,一度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龍須溝’‘爛河灘’,嚴重影響了人居環境和對外形象。
治城先治水,水興則城興。2016年5月,天鎮縣委、縣政府對南洋河天鎮縣核心區生態修復進行了整體規劃。1.4萬畝核心修復區,11.8公里河道治理,1311畝沿岸生態防護林帶,1035畝濕地修復綠化,28.16萬㎡,296.8萬立方米總庫容的蓄水水庫……隨著南洋河生態保護與修復一期、二期工程和石佛寺水庫主體工程的完成,南洋河水系“河庫互補、水系連通”的生態格局已然形成,沿河5個鄉鎮逐步呈現“水網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親”的水岸風貌和生態美景。
與此同時,隨著雨污分流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的推進,南洋河水體污染防治得到有效解決,水質明顯提升,為該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撐,確保“一泓清水進北京”。如今,赤麻鴨、扁嘴鴨、黑水鳥、蒼鷲等對水質和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候鳥從“稀客”變為“常客”,年棲息量超萬只,成為生態改善的“活態名片”。
污染防治,守護藍天凈土
天鎮縣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國土面積171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比79.8%,大氣、風沙、土壤等生態防治千頭萬緒,是天鎮縣走綠色生態立縣新路的“攔路虎”。近年來,天鎮縣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成功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污染防治轉型發展之路。
近年來,該縣圍繞守護“天鎮藍”精準實施,推動煤改電2.7萬戶,建成秸稈綜合利用收儲合作社16家,年處理秸稈25萬噸,年轉化飼料和有機肥10萬噸以上。全縣居民散煤散燒情況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取暖費大幅下降,農戶在減少秸稈焚燒污染的同時畝增收50元,形成了大氣質量和經濟效益“雙增收”的良好局面。目前,該縣二級以上空氣優良天數年均保持在330天左右。
同時,該縣堅持防沙、治土同步推進。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實施晉北地區高原風沙源治理5萬畝,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封山育林超10萬畝,幼林撫育7萬余畝。大力推廣地膜回收,創新開展“設施蔬菜”“魚菜共生”“稻蟹綜合種養”等循環經濟,擴大土地利用率,減少農業土壤污染,累計發展設施蔬菜4.5萬畝,水產品企業5家,稻蟹綜合種養示范基地618畝。全縣土壤環境風險防控水平持續提升。
文旅融合,擦亮生態底色
生態是文旅融合的根基。近年來,天鎮縣依托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圍繞明長城遺跡、多元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主動融入大同市“1+4”文旅布局,持續推進核心景區建設,形成了由長城沿線、縣城周邊、南洋河流域組成的“兩城一河”全域旅游架構。
在長城沿線,天鎮縣以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為紐帶,將李二口長城4A級景區、薛三墩3A級景區、長城博物館等沿線景區景點串珠成鏈,拓展建設“玫瑰花海”“七彩梯田”等景觀帶,引進東瑞慈云酒莊、房車營地等項目,配套特色民宿、農家樂、農品采摘等基礎服務,形成了一條集觀光游、研學游、休閑游于一體的長城農文旅融合經濟帶。
在縣城周邊,天鎮縣以慈云寺3A級景區為核心,深挖歷史文化資源,高標準打造慈云商業區,建成游客中心、下沉廣場、購物中心、沿街商鋪等周邊配套設施,有序推進城墻遺址公園、慈云妙街、慈云隱廬、慈云禮宴等項目,成為一張天鎮文旅新名片。
在南洋河流域,天鎮縣開展南洋河生態修復一期、二期項目,延伸實施石佛寺水利風景區項目,建成了綿延32里的南洋河水利名勝風景區,兩岸濕地公園、房車營地、民宿等設施配合水上漂流、燒烤露營等休閑項目的充實,讓南洋河成為集生態景觀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旅打卡地。
2025年,長城腳下的李二口村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外長城線(天鎮段)被評為2025年度美麗公路項目,南洋河天鎮段被評為山西省首批“幸福河湖”。如今,天鎮縣依托生態紅利實現了文旅發展和縣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良好循環。
從“灰頭土臉”到“塞北江南”,天鎮縣以南洋河治理為筆、污染防治為墨、文旅融合為紙,書寫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動實踐,讓碧水藍天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師小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