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呂梁市探索“1+2+N”模式,為基層治理注入澎湃動力——
織密“一張網”化解“千家憂”
近年來,呂梁市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契機,秉持“功能定位科學化、基礎設施標準化、網格服務精細化、運行機制高效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理念,巧用網格化服務管理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這兩個關鍵抓手,探索“1+2+N”模式,全方位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持續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顯著提升治理效能,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安居樂業貢獻積極力量。
“千條線”變“一張網” 提升基層治理活力
在文水縣綜治中心的大廳里有一塊巨大的LED屏,屏幕上全縣14個社區、144個行政村的361個網格信息一目了然。黨建引領、基礎數據采集、網格員考核、上報事件處理、執法案件監管等臺賬實時呈現。“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可以查詢到全縣所有網格員的姓名、聯系電話,以及網格內樓院數、戶數和人口數等信息。”文水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惠慧介紹,該系統是文水縣自主研發的基層社會治理一體化平臺。該平臺集“胡蘭先鋒碼上到”“平安文水”“法治文水”三大子系統于一身,貫通“雪亮工程”、鐵塔檢測等現有平臺,圍繞基層社會治理中服務、管理、執法三項主要內容進行綜合調度。
“這個系統將基層治理的各類信息進行了有效整合,解決了基層社會治理中底數不清、流程欠規范、條線較繁雜、上報表格多等治理窘境。”惠慧介紹,通過該系統文水縣進一步規范了網格區劃、厘清了治理隊伍、搭建起治理框架,基層社會治理從傳統的人工低效時代帶入“一張數據網”統管的數字化高效時代。
前段時間,網格員巡查時在某小區的樓底發現了一名流浪漢,隨即將這一情況在平臺上進行上報,10分鐘后,鳳城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便將這一消息轉發給民政局進行處理。民政局在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現場實地查看,經過現場詢問后,得知該名流浪者身患疾病,于是便聯系醫院安排住院治療。“從發現流浪者到送醫治療,整個過程不到1小時,信息高效流通,各部門快速反應,互相之間各司其職,配合緊密。”惠慧說,平臺的建立將網格員、黨員、社區工作者、鄉鎮(街道)工作人員和縣里各職能部門納入到一張網格中,在矛盾糾紛感知、事(案)件流轉暢通、問題隱患預警方面形成聯防聯治聯調,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做到了“民呼即應”“民呼必應”。
近年來,在呂梁市委政法委的推動下,全市以村社為基礎科學劃分基本網格單元,將黨建、社保、綜治、應急等多項工作進行統籌整合,創新建立“警格+網格”“雙共+雙聯”“融合+考評”機制,實現治理效能的最大化。目前,全市共設有8020個網格,涵蓋2608個社區網格、4351個農村網格以及1061個專屬網格。“網格化管理打破了職能界限,實現了信息共享,提升基層綜合治理效能。”呂梁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兩支隊伍”協同發力 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多虧咱們網格員和社區干部的協助,不然我們的工作肯定得拖延,耽誤大家正常用水。”不久前,離石區交通路社區二運片區的抄水員王飛在執行抄表任務時發現管道破裂,多戶水表讀數異常。于是,便通知所屬小區物業,召集居民商議管道維修事宜。但是,一些沒有受到影響的居民不愿出錢,因此出現紛爭。物業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網格員,網格員聯系社區干部共同前來調解。
“大家住在一個小區,鄰里鄰居首先要和諧相處,遇到事情商量解決,不要爭吵。”網格員首先通過講理讓大家的情緒緩和下來。接著,社區干部和自來水公司的工作人員給大家講解了小區供水管道的分布情況,說明了管道破裂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網格員和社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耐心溝通,原先不愿掏錢的居民終于答應平攤維修的費用。
“咱們的網格員處理問題非常好,合情合理讓大家信服。”社區居民也連聲夸贊。“配齊建強網格員隊伍,實現矛盾就地發現,就地解決,是實現基層治理的基本要求。”據呂梁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呂梁市共配備8394名網格員,構建起“網格長+網格員+網格輔助員”的團隊架構,全面實現“一格一員”,網格員“報大事、辦小事”已成為日常工作的常態。
“小事找網格員,大事找調解員。”呂梁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在學習“楓橋經驗”的過程中,該市堅持網格員和調解員兩支隊伍協同發力,將許多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為美麗幸福呂梁建設注入平安底色。
在中陽縣枝柯派出所,有一個調解員信息公示欄格外醒目。派出所民警、司法調解員、鄉鎮調解員、法律援助律師等組成的調解隊伍匯聚了各方力量。“我們這支隊伍既能提供專業的法律知識,又能貼近群眾生活實際,照顧到老百姓樸素的價值認知,因此深受群眾的認可和信賴。”派出所工作人員說。
據介紹,去年以來,該派出所將鄰里鄉情和法治手段相融合,主動深入群眾排查矛盾隱患,共調解矛盾糾紛84起,調解成功率99%,轄區內未發生“民轉刑”“刑轉命”案件,許多涉法涉訴案件得到妥善化解。
多項制度保駕護航 增強基層治理動力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的問題是如何調解因合同糾紛而引發的矛盾,以及在處理合同糾紛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近日,在交城縣司法局西營司法所開展的一場業務培訓上,交城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侯延蓉用自己專業的法律知識和判案經驗,為基層調解員上了一堂生動的專業課。
侯延蓉作為交城縣西營鎮的包聯法官,日常工作中她不僅為鄉鎮基層司法工作人員給予調解指導,還積極開展法律咨詢與普法宣傳等工作。她的加入,給基層法治治理增添了更專業的引領。交城縣司法局西營司法所所長魏振輝介紹,自從法官和律師參與鄉鎮司法工作以來,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法律素養有了極大地提高,群眾的法律服務能夠直接在鄉鎮予以解決,而且很多在調解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能夠直接向法官和律師進行咨詢。“面對面解決專業問題,既避免了群眾跑斷腿,也避免了我們基層司法調解人員原地打轉、手忙腳亂的工作局面,對我們的調解工作和司法工作都有很大促進。”魏振輝說。
呂梁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近年來,呂梁市出臺多項制度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保障。著眼基層力量提質賦能,建立法官包鄉聯村工作機制,設立151個法官工作站(室),扎實推進訴源治理。下發《關于加強鄉鎮(街道)政法委員履職的通知》,明確政法委員的職責權利。健全市縣鄉三級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對重大矛盾糾紛分析研判,整合部門資源力量,協調推動矛盾就地化解。
同時,聚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制定《呂梁市開展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人民調解案件補貼辦法(試行)》等制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基層治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必須堅持依法推進,依規開展,要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健全制度體系,為基層治理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呂梁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黃川川)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