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品中國非遺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體行”圓滿落幕。在為期兩天的行程中,來自全國40余家媒體記者及文旅領域知名達人循著千年文脈足跡,深度探訪13個非遺體驗點,在指尖技藝與舌尖風味中觸摸歷史溫度,在非遺傳承與現代創新中感受古都魅力。這場集沉浸式體驗、全媒體系列報道于一體的文化之旅,不僅讓西安非遺的多元面貌走進大眾視野,更彰顯了千年古都“活態傳承、創新轉化”的文化自信。

活動首日,媒體團的腳步探訪了七大非遺體驗點。蓮湖精巧面塑體驗現場,面塑傳承人張倍源讓“指尖上的千年技藝”煥發青春活力;纏花傳承人孫瑩以“立體繡花”技藝演繹唐宋風雅;陜菜博物館通過實物與多媒體的形式,展開了“千年陜菜,國潮之源”的科普畫卷;李記攪團百年小吃在器物與品鑒中,傳遞著市井煙火里的匠心;珍藏著眾多非遺瑰寶的西安市非遺博物館成為展現西安非遺全景的重要窗口;長安旗袍與半生緣盤扣制作技藝新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靜靜訴說著傳統工藝的當代新生;西安鼓樂東倉樂社數十種傳統樂器交織出隋唐盛景,媒體團在鼓樂中完成了與千年歷史的深度對話。

次日,媒體團繼續開啟非遺探訪之旅,從舌尖美味到舞臺藝術,全方位感受西安非遺的豐富層次。清晨的北大街,袁記肉夾饃門店飄著面香與肉香,開放式明廚中,師傅們摔面、搟皮的動作行云流水。聯合創始人陶海翔詳解“三揉三醒”“文武火控”的制饃哲學,揭開“鋼圈虎背菊花心”的工藝密碼。當面團在案板上翻滾,當臘汁肉香彌漫空間,這道扎根西安的美食,為古都文旅融合注入鮮活的煙火力量。

在古色古香的易俗社文化街區中,媒體團探訪了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與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前者33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里,系統展現秦腔從民間小調發展為成熟劇種的歷程。讓大家深切體會到“一聲秦腔吼,八百里秦川都在抖”的張力。

來到皮影展區,陜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汪海燕為媒體細細講解著皮影的“推皮走刀”技法,24道工序成就“雕鏤縝密、敷色明快”的作品。作為華縣皮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貴妃醉酒》《西廂記》等作品屢獲大獎,亮相威尼斯雙年展、上海世博會。媒體團在光影投射間領略了皮影“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的魅力。

午間,走進尚寨嫽扎咧面館,關中民居的青磚灰瓦撲面而來,陳爐鎮大老碗泛著啞光。半開放廚房內,師傅們揉面的力道震出聲響,當菜籽油潑向秦椒面的瞬間,爆響聲裹著香氣彌漫而來。捧起老碗,面條筋韌掛著紅油,辣香里藏著關中平原的陽光味,這口熱乎勁兒,是舌尖能觸到的民間煙火。作為新晉西安市非遺名錄的本土美食,真正展現了關中飲食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味覺圖騰。

走進唐三彩燒制技藝傳習基地,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建鵬向媒體團展示這項唐代瑰寶的奧秘:它由漢代低溫鉛釉陶發展而來,以黃、綠、白為主色,兼用藍、赭、紫等,堆貼、刻畫等裝飾彰顯粗獷線條美。李建鵬作品獲中國西部工藝品博覽會金獎,被西安市非遺博物館、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還為故宮仿制唐代仕女俑做國禮。當媒體團看到那些重現盛唐氣象的馬俑、仕女俑時,仿佛穿越千年,真切感受著“釉色流動間,盛唐風華現”的獨特魅力。

活動尾聲,《無界?長安》非遺演出為這趟旅途收束點睛。舞臺上,數字光影與千年非遺碰撞:全息投影中,霓裳舞曲流淌成文脈星河;秦腔老調與電子音效交織,穿透時空;皮影剪影與真人演出虛實疊;鼓樂古韻偕AR形象共振。這場演出似時空折疊,讓媒體團重溫兩日所見。傳統與現代邊界消融,印證著西安非遺以科技為翼,正以鮮活姿態續寫古都文脈傳奇。

兩天行程中,媒體團見證的不僅是西安非遺的活態實踐,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青年傳承人以跨界思維為古老技藝注入青春動能,非遺美食從本土美食躍入產業賽道,傳統藝術在博物館的靜態陳列與舞臺的動態演繹中完成雙向賦能。這場活動讓非遺從地域符號成長為文化共識,未來,西安市將以“非遺+”為紐帶,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讓千年文脈成為滋養民族精神家園的養分。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