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寶雞5月5日消息(記者侯凱奇 實習記者段懿庭)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的廣袤鄉野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果農們正搶抓農時、科學施策,著力為獼猴桃豐產豐收打好基礎。
一度露天種植的獼猴桃“住進”大棚里,從傘狀樹形變為整齊劃一的“一干一蔓”或“一干兩蔓”,曾經的板結黃土變為富含有機物的松軟“黑土”……這些變化得益于眉縣提出的“四改五提升”技術模式,為進一步提高全縣獼猴桃質量和產量提供了解決方案。
賀浩浩正在與種植戶李凱交流果樹春季管護要領(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四改五提升’技術模式就是通過‘改架形’‘改土壤’‘改品種’‘改模式’來實現‘提升技術’‘提升基礎’‘提升品質’‘提升品牌’‘提升效益’,助力獼猴桃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換代。”眉縣農業農村局果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賀浩浩對記者說。
據了解,寶雞眉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受當地氣候、土壤等因素影響,紅陽、臍紅等高收益獼猴桃品種受病害影響嚴重,果樹生長受限,種植效果不理想。為此,眉縣提出獼猴桃“四改五提升”技術模式,并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推廣現代化大棚種植技術,從果樹管理到銷售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實現精準幫扶。
在寶雞眉縣王長官寨村的一處設施大棚內,土壤松軟肥沃,一排排獼猴桃長勢良好,這里種植的30余畝獼猴桃正是農業技改后種植的紅心品種——紅陽獼猴桃。
大棚內,獼猴桃長勢良好(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種植戶張偉負責設施大棚管護工作,他不斷細細察看果樹長勢,拿出手機,空氣、土壤的溫度、濕度等數據一目了然,輕觸幾下,大棚內的水肥一體化系統便開始工作。
“我們采用的是上噴下滴的灌溉方式,上面通過倒掛微噴,主要作用是灌溉、降溫,下面則主要是滴灌施肥,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張偉掀開除草布,4條黑色管道不停滴下營養液,滋潤果樹成長,“我只需在手機上操作,開哪幾組,用多少量都能實現精準控制,全程自動化,省時省工。”
張偉向記者展示設施農業監測預警系統(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增加有機質,有好土壤才能種出好水果。在新模式的推廣下,當地果農們也逐漸認識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關中地帶的土壤板結嚴重,pH值偏堿化,為改良土壤,張偉在建園初期每畝地增施有機肥20噸以上。他抓起一把土向記者展示,顆粒分明的土壤不斷滑落。
“傳統的樹都是以傘狀樹形為主,我們現在將架形改為‘一干一蔓’,讓果樹的田間管理更加便捷高效。通過設施農業建設,也極大降低了果樹病蟲害的發生。”在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下,張偉的果樹正在新種植模式下茁壯成長。
張偉介紹,以徐香為例,該品種在農戶手里的收購價為每斤3—4元人民幣,而紅陽獼猴桃收購價可達每斤13—15元人民幣。“現在政策好,還有專家指導,我們明年就可以實現少量掛果,后年進入豐產期。預計畝產5000—6000斤,畝均產值至少達5萬—6萬元人民幣。”看著果樹,張偉的眼中滿是期待。
李凱正在自家果園中忙碌(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好水果從種植開始。”種植戶李凱是當地有名的“土專家”,當地果農在生產中遇到問題也會來請教李凱。李凱也開設了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通過開辦“小課堂”普及果樹管護知識。
作為種植大戶,李凱也積極響應新模式,應用新技術,種下了15畝的中華系黃肉獼猴桃及20畝紅陽獼猴桃。“設施大棚建起來以后,像潰瘍病這類的病蟲害幾乎就消失了,以前種不了的黃心、紅心品種也能種了。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李凱說。
位于眉縣的一處“四改五提升”示范園(央廣網發 段懿庭 攝)
據介紹,截至目前,寶雞市眉縣果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已在全縣累計建成“四改五提升”示范園3.1萬余畝,效益比一般果園提升10%以上,示范帶動成效顯著。同時,組建了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農技人員+鄉土人才組成的技術指導工作組,采取線上線下、走出去請進來、理論講座與現場交流指導等形式,2024年全年培訓果農2.1萬余人次,切實幫助農戶掌握新技術,促進農戶增收致富。
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截至2024年底,眉縣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30.2萬畝,產量53.9萬噸,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小小獼猴桃已成為老百姓名副其實的“致富果”。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加持下,當地果農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