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建議到機器人進大棚,我兌現了對鄉親們的承諾。”7月4日,在渭南市大荔縣綠豐源種植農場的冬棗大棚里,全國人大代表、大荔縣東城街道暢家村黨總支書記馬紅麗激動地說。
在馬紅麗身后,一臺白色機身、搭載精密視覺系統的機器人正在緩緩移動。靈巧的機械臂探入枝葉深處,鎖定一顆成熟的冬棗,柔性夾爪穩穩收攏,不到8秒,一顆紅潤飽滿的冬棗被精準摘下,穩穩落入機械臂下方的收集筐中。圍觀的村民們踮著腳張望,不時發出驚嘆。
工作人員操作冬棗采摘機器人(大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是大荔縣首次迎來AI冬棗采摘機器人。而在數月前,它還只是馬紅麗腦中的一個設想。
冬棗產業是大荔縣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但每到采摘季,果農們總犯愁。
“天不亮就得進棚,搶在日頭上來前多摘點。到了中午,棚里溫度能達40多攝氏度,根本待不住人。”兩宜鎮果農申紅鋼說,“雇人摘棗的成本越來越高,熟果還得搶時間收,遲了就落果。”
這樣的話,馬紅麗在田間地頭聽了千百遍。“周邊家家戶戶都是種冬棗的,要是有更高效的采摘辦法,村民就不用如此辛苦。”馬紅麗說。
轉機出現在2024年11月,一次深圳之行讓馬紅麗看到了希望。她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圍坐一起,聊起冬棗產業的發展難題。
“用機器人摘果,能不能行?”這個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響應。
冬棗采摘機器人正在工作(大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會議室到冬棗園,一場緊鑼密鼓的科技助農“接力賽”就此展開。
今年全國兩會上,馬紅麗提交了關于推動農業“火花技術”賦能水果等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希望通過AI采摘機器人等為農業賦能。
全國兩會剛落幕,馬紅麗就接到深圳藍俠機器人有限公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發團隊要來大荔勘測果園的消息。
企業出資金,科研團隊出技術,當地出冬棗試驗田——三方一拍即合。緊接著,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副教授王勃然團隊帶著設備駐扎進冬棗大棚,白天收集數據,晚上修改程序。
“最難的是教AI辨別成熟的冬棗,還要避開枝葉實現無損采摘。”王勃然指著屏幕上的光譜圖解釋。
研發團隊針對冬棗采摘的特殊性展開集中攻關:多自由度協作機械臂穿過枝葉遮擋、AI視覺識別系統辨別冬棗成熟度、仿生柔性夾爪降低果實損耗……短短3個月,初代“藍俠”采摘機器人樣機誕生。
7月4日,冬棗采摘機器人首次在大荔縣進行試驗。機器人以接近85%的熟果抓取成功率、小于8%的果實損傷率,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其視覺系統在復雜光線與枝葉遮擋中精準識別冬棗成熟等級,自適應底盤穩行于棚內復雜地形。王勃然在現場緊盯各項數據,為下一代機器人更新做好準備。“在真實場景中驗證實用性,是我們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一步。”王勃然說。
機器人進大棚,不只是節省人力那么簡單。
7月8日,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向記者介紹,大荔冬棗年產量超70萬噸,2024年產值突破100億元。采摘機器人的落地,不僅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標志著大荔縣冬棗產業在破解發展瓶頸上實現了科技破題。
“采摘成本降了,棗農能多賺錢,要是都用上機器人,大伙兒還能騰出人手搞深加工、做電商,拓展產業鏈條。”周愛英說。
機械臂精準抓取冬棗(大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如今,技術迭代的速度還在加快。王勃然介紹,第二代采摘機器人樣機已進入研發階段,重點解決高溫條件下識別和抓取效率下降等問題,預計3個月內面世;第三代“多臂多眼”高效協同機型也列入研發日程,為將來的規模化推廣鋪路。
夕陽西下,為萬畝棗園鍍上金邊。馬紅麗俯身拾起機器人剛采摘的冬棗,果面光潔無痕。“你看,連道劃傷都沒有。”她笑著說,“今天摘的是冬棗,明天可能是蘋果、葡萄、獼猴桃……這條路走對了,鄉村振興就更有底氣了。”
從一紙兩會建議到機器人采摘試驗的成功,這不僅是一份承諾的兌現,更是科技扎根田野、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以代表建議為橋梁,政策引導、科研力量、市場資源與鄉土智慧實現了高效聚合。如今,科研成果正加速轉化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更多豐收的故事。(大荔縣委宣傳部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