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近年來,每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后都會附上一項為民實事“清單”。

倏忽已是年中,我們在不經意間發現:家門口那條路暢通了,附近的運動場地變多了,孩子們課后的去處更安心了……那些曾在“清單”中許下的小心愿,已漸漸成為現實。

而這種浸潤著煙火氣、牽動著日常的細微變化,盡管只是普通的衣食住行,卻正是這座城市所在意的“最重要的小事”。

數說2024

30項“實事”一年辦結

“當年實施、當年完成、當年見效。”

在新城區西五路,西安市人民體育場燈火通明,熱火朝天的“全民運動”景象,令城市的夏夜更為生動。

“自今年1月重啟運營以來,這里已成功舉辦30余場大型賽事和全民健身活動,累計接待客流超100萬人次,‘實事工程’初見成效。”6月23日,西安市人民體育場運營方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就在一年半之前,當時正在改造建設中的西安市人民體育場,被列入2024年西安市為民實事重點項目,使之成為增進民生福祉、惠民利民的實事工程。

西安市人民體育場舉辦的職工運動會

“我知道市人民體育場重開了,因為我天天來打球。也知道市圖搬到長安書院了,還知道現在的市圖成了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了,因為我孫子去看過書、參加過活動。”家住西五路的張慶民,看著記者手機上的為民實事“清單”笑著說道。

而他所說的這些地方,都是西安市2024年為民實事“加快實施文體惠民工程,增加文化消費新供給”中提及的點位。

經過一年的努力,今年初,2024年度西安市為民實事重點項目觀摩暨集中運營啟動儀式舉行。

10個方面30項為民實事全面完成,真正從“清單”走進現實,并接受市民“檢閱”:

“開通運營地鐵8號環線、10號線一期等線路。”

“新增7所公辦和29所普惠托育機構。”

“解決沿山區縣23.3萬人季節性缺水問題。”

“舉辦現場招聘、網絡招聘等就業創業活動500場。”

“創建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400個。”

“新增10個‘一件事一次辦’主題服務場景。”

……

為民實事,重在實,難在細,最終要落到進展成效上。

為此,西安市印發“為民實事實施方案”,將所有事項逐一按照責任分工分解到位,要求市級相關部門落實行業責任,加強分工協同,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履行好屬地責任,主動作為,合力推動實事項目提質增效。

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要素保障,強化督導檢查,對“清單”中提出的項目,優先做好審批、用地、資金保障,并開展常態化督查檢查,強化跟蹤問效。

言行踐諾。細數每一項完成的實事、每一處定格的數字,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已深深“嵌入”每一個西安人的生活,讓幸福感的來源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象化。

秦嶺腳下的麥田綠意濃濃

2025“實事清單”

變成“幸福賬單”

為民實事“清單”,滿滿都是民生關切。擬定這份“清單”,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為進一步聚焦民生關切,解決急難愁盼,2025年西安市30件為民實事共聚焦10個方面:

就業方面,面向高校畢業生提供市場化崗位10萬個、就業見習崗位2萬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6.8萬人次;

教育方面,開工新建擴建高中8所,年內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1所,新增學位1.53萬個;

醫療方面,建成省級示范中醫館45個、中醫閣100個,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互認項目超過200項;

服務方面,完成65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項目建設,新增“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事項10項。

……

與去年相比,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的很多“小事”相輔相成,具有延續性。

民生工作無非如此,在出“新”更在用“心”,要把事關群眾衣食住行的“小事”一件件接著辦、一年年接著干,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已是年中,我們從幾件“小事”看看今年民生實事的進展——

2025年西安市30件為民實事中,明確“提質便民生活服務”,提出創新“i西安”綜合平臺特色服務場景10個以上,新增高頻服務事項1000項以上。

“作為西安城市綜合服務的‘總窗口’‘總平臺’,升級后的‘i西安’已整合全市超2000項移動服務事項。”6月19日,西安市數據局相關負責人在“i西安”建設成果發布會上介紹。

目前“i西安”目前已涵蓋住房保障、健康醫療、教育就業等高頻業務,實現了政務、公共和便民服務的“一網通辦”。這意味著,市民只需輕點手機,就可以在線辦理多達千余項“小事”。

今年西安市30件為民實事中還提出,“完成幸福路北延伸項目主體建設,實現北辰大道與繞城高速貫通”。

6月10日上午,幸福路—咸寧路下穿隧道順利通車,成為城東居民熱議的話題。

“我今后沿幸福路由南向北走,不用再過咸寧路平交路口,就可以直接由下穿隧道通行,極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市民張勃在隧道通車當天激動地說。

張勃的行車路線,還與被稱作西安東“2.5”環的幸福路北延伸無縫對接。至此,幸福林帶片區立體交通網格道路全面成形,為年初實事定下的目標打下了基礎。

早上8點,市民孫怡出門上班,牽著孩子的手步行幾分鐘,就來到喜伴日托園。

得益于社區資源整合,喜伴日托園每周都有社區醫生入園開展健康服務,還與三甲醫院建立了急救“綠色通道”。

“安全有保障、就近易接送、價格可承受,每月費用1800元,工薪家庭負擔得起。”1年前,把當時1歲多的右右送到喜伴日托園后,孫怡順利找到了新工作。

6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優化整合資源就近普惠安全》一文,對西安市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的實際案例和舉措進行了報道。

據了解,2024年,我市將“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納入全市重點工作,并推廣“需求評估—場地協商—公益預熱—政策護航”四步法,當年建成42家普惠托育機構。

在此基礎上,2025年西安市30件為民實事繼續明確增加托育服務供給,目標使千人口托位數達到4.8個。

“為民實事”有深意

關鍵是“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讓為民實事“清單”成為市民群眾的“幸福賬單”,西安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服務群眾的“好事辦實、實事辦好”,并在“做實做新”上下功夫。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大關。其中,民生支出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支出、城鄉社區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7.5%、4%、5.7%。

2025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衛生健康支出居于前列。

有了政策引領和財政支持,一批具體、可量化、可監督的民生項目,切實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為民實事”這四個字也具有了更多深意:

“為”體現了政府的主動作為和責任意識。有為政府意味著要通過制定年度民生實事清單,明確責任主體和完成時限,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民”強調政策的受益主體是人民群眾。“清單”上的為民實事項目來源于市民關切。各事項注重普惠性,確保政策能夠覆蓋不同群體。

“實”體現在政策的具體性和可執行性。按照當年實施、當年完成、當年見效的原則,為民實事設定明確目標,并定期公開進度,接受社會監督。目標設定既一以貫之,有連續性,更結合城市更新等行動,體現新標準、新要求。

“事”聚焦具體事項在關鍵領域的長效治理。各項民生政策并非泛泛而談,它直面交通、教育、養老、住房、就業、醫療等問題。可謂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點解決什么、推進什么。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一句近年來被反復提起的“金句”,體現著各級政府對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和對細節的高度重視。

一項項正在做實做新的西安為民實事,蘊含著發展的溫度和治理的精度。

當我們身處年中,回望已經干成的事、堅定正在干的事、寄望仍需努力觸及目標的事,一樁樁“小事”已成為“最重要的事”,匯聚成這個城市的“幸福之事”。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