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精進之路,常啟于技術之困;學科突破之始,多源于探索之欲。西安高新醫院脊柱外科主任衛建民的探索之路,始于對骨科高階領域的執著追求。

在就讀于華北煤炭醫學院的本科期間,衛建民在大量創傷病例的實踐中筑牢臨床根基。畢業之際,恰逢骨科領域邁入快速發展期,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讓他在寶雞市中醫醫院骨科開啟了與專業深度契合的臨床生涯。

衛建民查看患者病情(西安高新醫院供圖)

彼時,受限于中醫背景下解剖學基礎相對薄弱,醫院骨科的優勢集中于四肢創傷診療,而代表骨科高階技術水平的脊柱外科手術,卻因技術經驗的匱乏成為短板。無數患者為求醫治病,不得不輾轉西安,遠赴北京、上海。

這份對患者困境的深切體會,在衛建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將脊柱外科技術學精學透,讓家鄉患者不必遠行,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診療。”也正是這顆種子,讓他毅然錨定脊柱外科領域,以深耕之志,開啟技術攻堅與學科建設的漫長征途。

醫者篤行,深耕技術破局之路

投身微創領域,源于衛建民職業道路上的一次關鍵轉折。“那時醫院為推動骨科發展,提拔我擔任科主任。上任之初,我首先思考的是科室的生存與發展。雖然明確了脊柱外科是核心方向,但我憑什么吸引患者選擇我看脊柱疾病?”他回憶道。就在這時,椎間孔鏡技術恰好從國外引入國內,為他找到了破局的方向。

他深知,科室要想站穩腳跟,必須靠硬核技術支撐。他先后前往重慶新橋醫院、北京301醫院、重醫二院學習,師從我國內鏡技術著名專家周躍教授、張西峰教授、鄧忠良教授。無論是實操培訓會還是學術研討會,他都帶隊參加,抓住一切機會觀察學習,請教探討。

2011年,衛建民開始嘗試用內鏡在側路做椎間盤突出手術,在張西峰教授的指導下,成功完成了首例椎間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效果遠超預期,這份成果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之后,為真正掌握脊柱內鏡技術,他決定嘗試獨立手術。“還記得手術前一晚,我對著書逐字研讀,反復推演手術流程與操作細節。第二天手術歷經7小時最終順利完成手術,患者預后良好。”他說。“那次手術的成功像一顆定心丸,讓我更加篤定要自主摸索椎間孔鏡技術。”

2015年,衛建民在技術上遭遇了瓶頸。側路內鏡手術治療椎管狹窄的效果始終不夠滿意,為解決這一難題,他立即前往華西醫院向曾建成教授學習,掌握了后路鏡技術。隨著技術探索不斷深入,后路鏡技術拓展至胸椎黃韌帶骨化狹窄、神經根型頸椎病及脊髓型頸椎病等更復雜病癥的治療,每一步的突破都填補了此前的技術空白。

醫道精進,微創內鏡技術攀新階

2017年,衛建民開啟了國內較早的內鏡下椎間融合技術探索。2019年,內鏡融合技術已日趨成熟,應用范圍從椎間盤翻修手術,逐步拓展至二度、三度腰椎滑脫病例。當時行業內普遍認為,內鏡技術無法實現此類復雜病例的融合治療。但基于他豐富的臨床病例積累,從側路治療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到后路多方式減壓,再從腰椎拓展至胸椎、頸椎領域,最終實現從單純減壓到內鏡融合的技術跨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專業蛻變。

據了解,在脊柱結核病治療領域,過去治療脊柱結核多采用開放手術方式,胸椎結核需開胸,胸腰段結核要做長達30公分的胸腹聯合切口,術后患者需轉入ICU監護,創傷極大。為此,他率先嘗試用內鏡技術開展脊柱結核病灶清理,并結合植骨融合、經皮固定等術式,僅需“打孔”即可完成,甚至在局部麻醉下就能開展,這一創新突破,讓此前因高齡、肝腎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療或腸造瘺后營養不良等無法耐受開放手術的患者,有了獲得治療的機會。

“中國防癆協會骨結核分會主委秦世炳教授曾表示,內鏡治療脊柱結核技術,大幅拓寬了脊柱結核手術的適應癥范圍,可以說是帶來了跨時代的變革。”衛建民說。“目前,這項技術已在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河南及湖南等多個省份推廣應用,既幫助了同行提升技術水平,也為當地患者解決了病痛,療效獲得了廣泛認可。脊柱結核內鏡技術是真正讓患者受益最大的技術。”

回顧脊柱微創內鏡技術探索之路,每一次進步都源于大量臨床實踐的積累。他深知,所有新技術的探索都必須以不損害患者利益為前提,若無人敢邁出嘗試的步伐,內鏡技術便沒有發展機會,患者也永遠只能承受開放手術帶來的巨大創傷。“所以我愿意成為先行者,用嚴謹的預案準備為患者安全‘兜底’。”

求索創新,創新驅動賦能再進階

談及未來內鏡微創技術的發展,衛建民信心滿滿。隨著技術迭代,內鏡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脊柱外科的未來,必然是內鏡外科的時代。一方面,要構建科室技術體系與特色,將臨床經驗沉淀為內鏡技術理念與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期待聯合更多同行共同深耕,把單通道內鏡技術打磨到極致,讓它真正成為安全、有效、微創,且能為老百姓降低醫療花費的優質技術。

同時,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的新路徑,推動內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目前正致力于借助機器人輔助或AI方案設計,快速、精準實現脊柱微創內固定,進一步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衛建民介紹。

在學科發展層面,他有著清晰的定位目標,未來希望將科室打造成陜西省一流的微創脊柱外科,并依托核心技術優勢,建設單通道內鏡培訓中心與脊柱結核感染性疾病微創診療中心,以“內鏡治療脊柱退變”“內鏡治療脊柱結核及感染性疾病”這兩項領先技術為突破口,進一步鞏固并樹立在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脊柱微創診療中心地位,為區域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專科診療服務。

在深耕技術突破的同時,他深知人才梯隊建設是學科長遠發展的核心支撐。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推進團隊培育,為年輕醫生搭建系統的培訓體系,通過規范化教學與臨床實踐指導,力爭實現科內手術技術、診療流程的全面同質化,最終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脊柱微創團隊,為持續提升微創診療水平積蓄力量,以團隊之強守護患者“生命脊梁”。(西安高新醫院供稿)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